环境经济学

书籍:现代西方经济学辞典 更新时间:2018-09-13 08:25:56

出处:按学科分类—经济 辽宁人民出版社《现代西方经济学辞典》第418页(1827字)

把环境或环境资源的变动和应用作为其研究对象。

环境不仅包括其经济方面,广义地说,环境还包括诸如社会风气、道德、卫生、生物学、化学等等的环境。环境经济学仅仅研究与经济生活有密切关系的环境或环境资源。例如,清洁的空气和水、丰富而富有生命力的自然景色、动植物、海滩、河流、湖泊、海洋等。这些又称生态环境,即由所有生物共享的生活空间,而且也包括这些生物(包括人类在内)本身。

实际上,人类的历史就是人们不断地影响和改变环境的历史,因此,有人把人定义为自觉(而非本能地)改变环境的动物。而且,人类在长期改变环境的过程中使自己不断发展起来,从蒙昧走向文明,并使文明程度不断提高。

例如,当人类学会开垦荒地、种植各类谷物和饲养家畜家禽的时候,就发生了从原始狩猎和采集植物向文明的转变。而当人类学会更广泛地应用自然力和其他环境资源以从事生产活动的时候,不但大大使环境改观,而且使人类文明向更高的阶段发展。

但是,并非是由人类所造成的环境的变化都是理想的、合理的、有益的。人类的活动又常常地破坏已有的生态环境。特别是在大工业产生以后,由人类造成的诸如空气、水流的污染,大片的原始森林被毁灭,各种物种的灭绝,使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因此,引起了人们对环境问题日益关切。

世界上不但出现了各种保护环境的组织和机构,而且也出现了各种关于环境问题的理论,环境经济学也因此而产生了。

作为西方经济学分支之一的环境经济学,首先从经济制度对环境及环境资源的调节、应用展开了关于环境问题的分析。按照环境经济学的分析,私有财产作为一种经济制度,对环境及环境资源的影响极大。

它强调亚当·斯密的“一只看不见的手”对于环境及环境资源的调节作用,即竞争的市场把环境资源导向生产消费者最需要和需要最多的产品的应用,从而使个人利益和公共利益都达到最大化。

同时,环境经济学又指出,“一只看不见的手”对于环境资源的调节并不是万能的,若某种资源并不是私人拥有的,或者消费者需要一种并非是个人可以单独享用的产品(即公共物品),那么,“一只看不见的手”便不起作用了。传统的私人财产制度便不再能提供生产这些资源或商品的激励了。在这里应该有另外一些调节环境、环境资源的生产与应用的规则。

环境经济学研究了构成环境的某些资源和产品的“非排他性”(nonexclndability)。

所谓资源和产品的“非排他性”,按照环境经济学的定义,就是不能把一部分人从资源和产品的应用中排除出去,或者不能防止一部分人从资源和产品的应用中获利,它们是人们共同应用的资源和产品。

例如,人们共同使用街道、公路、铁路、公共图书馆、大学图书馆、医疗设备、公园、水、电、空气等等。很难设想,为了应用上的方便,每个家庭都可修建一条通往商业中心区的道路,这既是不经济的,也没有必要,人们只能共同使用同一条公路或街道。因此,这类具有“非排他性”的资源和产品便不能由私人占有,也不能根据市场竞争的原则生产出来。

但是,由于它们是人们共同应用的,应用它们的人之间却是互相干扰的,例如,一条公路上的人和车辆过多,就会造成拥挤;公园里的游客过多,又会造成公园秩序的混乱;公共图书馆里的读者过多,又会使一些读者得不到坐位和所需要的图书等等。加之,对人们共同应用的资源和产品采取不加珍惜和爱护的态度,又会造成这些资源和产品的严重的破坏和浪费,从而破坏公共生活环境。因此,需要对这些构成环境的资源和产品加强公共管理。

环境经济学也考察“外部性”(externality)问题。

这是与环境资源和物品的“非排他性”相联系的一个问题。在人们共同应用环境资源和物品的过程中所造成的诸如交通拥挤、空气、水流的污染、城市噪音、生态平衡的破坏等等,便是各种“外部性”的例证。

由于外部性的存在,将大大影响市场经济的运行。也需要深入考察造成各种“外部性”的原因,并采取各种切实有力的措施克服这种“外部性”。

概括地说,环境经济学的任务是精确判断旧的经济制度不能控制新的力量的原因,并提出可以控制这些力量的新方法,以保证环境和环境资源的合理化的应用。

上一篇:劳动经济学 下一篇:能源经济学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