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恩斯经济学

书籍:现代西方经济学辞典 更新时间:2018-09-13 08:28:08

出处:按学科分类—经济 辽宁人民出版社《现代西方经济学辞典》第481页(3711字)

凯恩斯经济学是同英国着名经济学家J.M.凯恩斯相联系的经济理论及有关的经济政策。

凯恩斯在其一生中写了许多着作,但是,凯恩斯经济学主要指《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The General Theory of Employment,Interest and Money,1936)一书。《通论》的思想和分析技术引起了所谓的“凯恩斯革命”(Keynesian revolution)。凯恩斯向来源于A·斯密、D·李嘉图、J·S·穆勒、A·歇尔和A·C·庇古等人的古典经济学和新古典经济学的基本信条提出了挑战。古典和新古典经济学家认为,以市场为基础的私人企业经济仅在充分就业时才处于均衡状态,若暂时离开充分就业,也有力量使它恢复到充分就业的均衡。

古典和新古典经济学家承认有自愿失业和由于改变职业等情况而产生的摩擦失业,但不承认有愿意、并能够工作而且积极寻求就业的人那种不自愿失业的存在。这个总能恢复到充分就业均衡的自我调节的制度一般是同自由放任主义的政策相联系的。

相反,凯恩斯的就业理论认为,资本主义经济可以处于非充分就业的均衡,古典和新古典经济学只是这个更一般理论中的一个特例。他不承认资本主义具有自动的、自我调节的性质,他认为,在自由放任主义下慢性的、大规模的失业是有可能发生的。在这个意义上,他的《通论》否定了自由放任主义的理论基础。他建议把积极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作为缓和失业的手段。

凯恩斯经济学的核心是有效需求理论(theory of effec tive demand)。有效需求的数量取决于两个因素,消费倾向和投资引诱。

消费倾向是各种国民收入水平与其消费数量间的函数关系。随着收入的变化,消费按同一方向变化,但消费的变化小于收入的变化。例如,若国民收入增加,消费也增加,但消费的增加小于国民收入的增加。消费增加同收入增加的比率被称为边际消费倾向(marginal propensity to consume)这是凯恩斯理论的中心概念之一。

企业经理们的投资引诱一方面取决于他们对资本财产可能的未来利润的预期,另一方面,取决于举借一笔投资资金所支付的利息率。预期利润率和现行投资数量间的函数关系被称作资本边际效率表,或简单地说,投资需求表。任一时期的投资都将达到资本边际效率(它被看成是预期的未来收益的贴现率)等于利息率的一点。耐用资本财产的现行投资是凯恩斯分析的焦点。

由于对长期投资收益的预期是高度不确定的,对耐用资本财产的投资易于发生突然而广泛的波动。对预期的信心是非常不稳的,因为关于未来的知识是非常不确定的。

在决定国民收入和就业量的复杂关系中,投资是个战略性的因素,投资的低水平同就业的低水平相联系,投资的波动同就业和国民收入的波动相联系。消费倾向既定,若投资不增加,就业就不能增加。

不像消费随收入增加而增加那样,投资是不能随收入的增加而自动增加的。

在凯恩斯的有效需求理论中,投资之所以是战略性的,因为它支出了将用于购买现在还没有进入市场的消费品的购买力。企业生产可能有利的消费品数量依赖于正在生产的投资品的数量。

对消费品的需求是从两个来源派生出来的:一是生产消费品行业中就业人员的收入,另一是生产投资品行业中就业人员的收入。

例如,若100单位的国民产量,有80单位为消费品,20单位为投资品,则消费品部门的收入为80,投资品部门的收入为20,两个部门收入的比率为80:20或4:1。若两个部门都以其收入的4/5用于消费,则消费品的需求来自消费品部门的为64(80的4/5),来自投资品部门的为16(20的4/5)两者相加,恰好是消费品生产额80单位。

若消费部门同投资品部门的收入比率不变,保持4:1(80:20),则在投资减少1,即从20下降到19的情况下,消费就将下降4,从80下降到76,现在总的有效需求就是76+19=95。这就是说,投资减少1,造成消费减少4,总收入减少5。

反之,若投资提高1,从20提高到21,消费将增加4,从80增加到84,有效需求从而总收入就从100增加到21+84=105。

就是说,投资增加1,总收入就增加5。这个关系被称为投资乘数,在这个例子中,投资乘数为5,它表明投资变化与其引起的收入变化的数量间的关系。

凯恩斯的理论强调需求而不是强调供给。

现行投资作为供给因素在凯恩斯的有效需求理论中是不重要的,因为它只增加未来的生产能力。但投资作为注入经济的购买力则是十分重要的。

任何支出收入的活动若不同时增加消费品需求,就不能起到作为有效需求的组成部分的投资的作用。例如,政府举借支出可以同私人投资一样影响对消费品的需求。

同凯恩斯经济学联系最紧密的是补偿性财政政策。若私人部门产生的有效需求数量对于实现充分就业有所不足,可以通过增加公共部门的支出来补足。

为了使公共支出产生增加就业和国民收入的结果,它必须以不减少私人支出的方式来筹集资金。来自税收的公共支出并不合乎这个目的,因为这将减少可支配的(纳税后)收入,从而减少私人消费。

因此,增加公共支出应当以借款支出的形式增加。

另外,从银行借款优于从私人借款,因为从银行借款不会减少私人部门的现有花费。为了避免公共部门挤代私人部门,政府预算赤字就成为不可避免。

在凯恩斯主义政策中,政府赤字只有在私人部门的花费不足以产生合意的就业水平的时候,才是合乎需要的。

若私人部门的需求旺盛,就无需政府赤字。政府部门的花费就应当由政府现行的税收来支付。

凯恩斯的有效需求一般理论既可以作为摆脱和平时期萧条的指南,也可以应用于抑止战时的通货膨胀。

和平时期的萧条基本上是由于需求不足而引起的,而战时的通货膨胀则基本上是由于过度需求而产生的。在指出税收和自愿储蓄不足以防止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通货膨胀之后,凯恩斯拟定了一个反通货膨胀的计划,按照这个计划,在战争时期从收入中增加非税收的扣除,同时某些支付则延迟到战争之后。这是一个不自愿的或强迫储蓄的计划。凯恩斯并不反对一切直接的价格管制和战时的行政配合。但他的计划有给消费者以花费其纳税后的收入的最大自由和降低消费的优点,而战后的偿还则有抵消战后时期需求不足的优点。

在战后的50-60年代,在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中,凯恩斯主义类型的宏观经济政策成了维持和促成高水平就业的主要工具。但到了70年代,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由于“滞胀”而遭到了日益增加的批评。

衰退和通货膨胀的同时并存表明了凯恩斯主义药方的“两难”“困境”;若为了失业而刺激需求,通货膨胀就将加剧;若减少需求以同通货膨胀作战,失业就将上升。

凯恩斯经济学经常遭到的批评是,它的政策应用导致通货膨胀。

货币主义学派是凯恩斯主义财政政策的主要批评者。货币主义政策只要求一种稳定而缓和的货币数量的增长,而不需要政府干预私人经济。货币主义者断言,财政政策不可能影响产量或就业比率。

他们赞成大量削减政府支出,要求预算平衡。

而凯恩斯主义者则认为,货币政策是财政政策的必要补充。当因采取了财政扩张措施而使就业增长时,就需要增加货币供应以适应额外的交易需求。

对凯恩斯经济学的一个主要的纯理论批评是,凯恩斯未能充分证明为什么经济制度能够处在非充分就业的均衡就业状态。若凯恩斯的这个论点有赖于例如工资和价格缺乏伸缩性的特殊的假定,那么,他的理论就可以看作是一种特例而不是“通论”了。例如,庇古等认为,如果工资与价格在下降时有完全的伸缩性,那么,现在财产的真实价值将随物价水平的下降而增加,这就会增加消费需求从而减少失业。庇古承认这种财富效应没有什么政策上的实际意义,因为工资和价格不可能有完全的伸缩性。凯恩斯对庇古的纯理论的论点回答是:在货币经济中,工资与价格的完全绅缩性的假定与他在《通论》第17章中讨论的货币的主要特性是相矛盾的。在一个货币经济中,正是货币的特性使工资与价格变得缺乏伸缩性。

如果工资与价格缺乏伸缩性是因为制度的原因,如有强有力的工会和最低工资立法等等,那就和凯恩斯的基本理论没有任何必然联系了。

凯恩斯经济学是在传统经济学因假定资本主义经济总能达到充分就业而无法解释大萧条的情况下产生的。西方经济学界普遍认为:随着经济与历史条件的变化,凯恩斯经济学也需要修正和发展。

上一篇:制度学派 下一篇:斯德哥尔摩学派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