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昂捷夫,W·
出处:按学科分类—经济 辽宁人民出版社《现代西方经济学辞典》第620页(2020字)
【生卒】:1906—
【介绍】:
俄裔美国经济学家。
1906年8月5日生于圣彼得堡的一个知识份子家庭,其父是大学教授。1921年进入列宁格勒大学。
1925年初在该校获硕士学位。毕业后,于1925年春出国,在柏林大学攻读经济学,1928年获博士学位。1929年,他应当时中国政府的聘请,来到南京充任当时铁道部的顾问。不久,重返柏林继续他的学术研究。1931年,里昂捷夫到美国定居,先是在美国国民经济研究所工作。几个月后,开始了他在哈佛大学长达40多年的执教生涯。1975年,他受聘为纽约大学的经济学讲座教授,不久又被任命为该校经济分析中心的主任。
一直到1986年他仍保持这个职位。
里昂捷夫是1970年度的美国经济学会会长。1974年夏,他曾作为美国经济学会会长访华团的成员,同哈佛大学教授加尔布雷斯、耶鲁大学教授托宾等一道来中国访问。
里昂捷夫在经济学中的最大贡献是,他首创并推广了“投入产出”的数量分析方法。40多年来,特别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这种方法已被世界各国广泛采用。50年代初期,联合国成立了“投入产出”协会,由里昂捷夫任主席。
从1950年到1979年,先后在荷兰、意大利、瑞士、奥地利等国召开过7次学术性会议。
里昂捷夫的投入产出分析,简单地说,是根据国民经济各部门相互间的产品交易量编制一个棋盘式的投入产出表。表中各横行反映某一部门的产品在其他部门的分配,各纵列反映某一部门在生产消费过程中从其他部门得到的产品投入。
根据投入产出表计算投入系数,即各个部门单位产出由其他部门投入的产品数量,并编制投入系数表。这些系数可以用来建立一个线性方程组,通过矩阵代数的求逆原理计算最终需求的变动对各部门生产的影响,或进行其他方面的分析研究。
里昂捷夫的投入产出分析,就其理论渊源而言,有人把它上溯到重农学派魁奈的经济表及洛桑学派代表人物瓦尔拉斯的一般均衡理论;但也有人认为,这个理论明显受到马克思再生产理论以及苏联20年代计划平衡思想的影响。
里昂捷夫从青年时代起就着手研究投入产出法。
早在1925年,当他还在柏林大学学习时,就写过一篇题为《俄国经济的平衡——一个方法论的研究》的短文,第一次阐述了投入产出法的基本思想。到哈佛大学后,即着手编制美国经济活动的投入产出表。
最初,他利用美国国情普查的资料编制了1919年和1929年的投入产出表,从宏观上研究了美国经济的均衡问题,并于1936年发表了该领域中的一篇精典性论文,《美国经济体系中的投入产出数量关系》。
(Quantitative Input and Output Relations in the Economic System of the United states)
40年代初期,里昂捷夫发表了《美国经济结构,1919-1929年》(The Structure of American Economy 1919-1929,1941)一书,详细地阐述了投入产出的分析内容,为研究美国经济问题指出了一个新的方向。接着,在他的主持、指导以及影响下,美国劳工部劳动统计局于1942年至1944年编制了美国1939年的投入产出表。美国空军及战备和裁军总署等机构在二次大战期间及战后,曾利用里昂捷夫的分析法及其他有关资料制订战时军备生产计划和研究裁军对国民经济的影响。
此后,美国劳工部劳动统计局、商业部、农业部等政府机构,先后编制了1947年、1958年、1963年及1966年的投入产出表。
进入五六十年代以后,里昂捷夫开始探索和开辟运用投入产出法来深入研究不同局部或个别环节的经济问题的途径。这些问题包括:生产结构、动态分析、成本与价格、计划与预测、地区间的经济关系、对外贸易等。1966年出版的《投入产出经济学》反映了里昂捷夫在这些方面的主要研究成果。正是通过这样多方面的应用,投入产出法才成了更为完善的分析工具。
在197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的颁奖仪式上,瑞典皇家科学院指出,由于里昂捷夫教授首创的投入产出分析方法极大地提高了整个经济科学的分析技术水平,决定授予他第五届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荣誉。
里昂捷夫的主要着作,除上文提到的几种外,还有《经济学论文集》二卷(Essays in Economics,Vo1.1,1966;Vol2,1977)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