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德,J·E·

书籍:现代西方经济学辞典 更新时间:2018-09-13 08:32:01

出处:按学科分类—经济 辽宁人民出版社《现代西方经济学辞典》第623页(1959字)

【生卒】:1907—

【介绍】:

当代英国经济学家。

1907年6月23日生于英格兰南部巴思镇(Bath)。早年就学于津大学的玛尔文(Malvern)学院与奥瑞尔(Oriel)学院主修古典文学。在西方30年代大经济危机的影响下,他出于探讨萧条问题病因的兴趣,在大学后两年转攻经济学。1930年毕业后在牛津大学的赫特福特(Hertford)学院留任经济学讲师并于同年来到剑桥大学三一学院进修,受教于该院着名经济学家D·H·罗伯逊,通过罗伯逊的介绍,米德结识了R·F·卡恩,并参与了在凯恩斯指导下有卡恩、琼·罗宾逊、P·斯拉法等人参加的学术圈子。

1931年他回到牛津大学继续任教。1937年,米德携家眷赴日内瓦,任国际联盟的经济学家,负责编写世界经济概览。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米德回到英国,出任英国战时内阁的经济委员会成员,并于1945-1947年间升任为该委员会的主席。他曾作为1943年英国赴美代表团的成员参与了战后国际货币制度的重建工作。

1947年,米德进入伦敦经济学院任国际贸易教授,并着手撰写题为《国际经济政策理论》的两卷本巨着。1957年,他接替D·H·罗伯逊担任了剑桥大学的经济学主讲教授至1968年退休。

1964年至1966年间曾担任英国皇家经济学会会长;1966年被选为美国文学及科学院的外国荣誉院士。1977年,与瑞典经济学家B·G·俄林一道,同获该年度的诺贝尔经济学奖。

米德在国际贸易、国际金融理论与政策方面造诣甚深。这方面的主要着作有:《国际经济政策理论》卷1:《国际收支》(The Balance of Payments 1951),卷2:《贸易与经济福利》(Trade and Welfare 1955);《关税同盟理论》(1955),以及其他散见于各种着名学术杂志中的论文。

米德在西方国际经济理论方面的贡献可概括如下:

(1)发展了关税同盟理论。

关税同盟的经济理论始见于1950年万纳(J·Viner)的分析。但真正用一般均衡分析来探讨国际贸易福利水准的却是米德。米德认为,关税同盟的效应在于使厂商所面临的市场由国内引导到关税同盟国的范围内,而市场直径的扩大势必导致厂商或产业生产规模的扩大,其间可能产生出经济的利益,也可能引发经济的不利益。析言之,倘若一国在参与关税同盟前处于一般均衡状态,但参与之后,透过生产成本与消费需求的变化,会使整个经济动态地产生出连锁效应,其中可能包括生产技术的改进、竞争刺激生产等种种经济效应。这种复杂因果关系的分析以及国内市场与国外市场的动态联接,在米德之前的关税同盟理论结构中是确属罕见的。

(2)开创了对内均衡与对外均衡冲突的分析。根据米德的分析,一个中性的经济社会暗含着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工资、汇率及贸易政策不变的假设。此时,对内均衡与对外均衡的扰乱基本上是起因于“自发性的扰乱因素及由此产生的引致性扰乱因素,在一个非中性经济社会中,上述五类政策都是可调整的,其调整就产生了“政策性的扰乱因素”及由此产生的“引致性扰乱因素”。在此基础上,米德曾用大量的篇幅论证了一国对内均衡与对外均衡之间的冲突以及解决这种冲突的适宜的政策措施。

他指出,一国通常具有双重的政策目标,即国内均衡和对外收支均衡。前者指充分就业、物价稳定、经济增长;后者指国际收支既无逆差,又无过多的顺差。米德认为,为了实现这两大平衡,可以借助上面论及的五类政策来加以综合调整。

米德的研究领域非常广泛,除国际经济政策理论以外,其他方面的主要着作有:《经济分析与政策引论》(An Introduction to Economic Analysis and policy,1937);《国民收入与支出》(National Income and Expenditure,与J·R·N·Stone合着,1944);《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A Neoclassical Theory of Economic Growth,1960);《政治经济学原理》第一卷:“静止的经济”(Stationary Economy,1965),第二卷:“增长中的经济”(The Gr owing Economy,1968),第三卷:“控制的经济”(The Controlled Economy,1971),第四卷:“公正的经济”(The Just Economy,1976)。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