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尔布雷斯,J·K·

书籍:现代西方经济学辞典 更新时间:2018-09-13 08:32:01

出处:按学科分类—经济 辽宁人民出版社《现代西方经济学辞典》第625页(2319字)

【生卒】:1908—

【介绍】:

当代美国经济学家。

1908年10月15日生于加拿大。1931年,毕业于安大略农学院(Ontario Agriculture College);同年,他到美国帕克莱加州大学农经系当研究助理;1933年至1934年间在大学任教,1934年获博士学位,后转到哈佛大学任教。

1941年至1943年间,他担任美国物价局的副主管。

1943年参加幸福杂志编辑部。1949年回哈佛大学任教。在哈佛大学任教期间,倾向于美国民主党,且积极参加政治活动。

1952年史蒂文森(Adlai stevenson)竞选总统时,加尔布雷斯任顾问及讲稿撰写人。史蒂文森竞选失败,加尔布雷斯出任艾森豪威尔政府的民主顾问委员会内的经济顾问委员会主席。

1960年,他担任肯尼迪的总统竞选顾问。

肯尼迪当选后,1961年4月出任美国驻印度大使。

1963年7月因哈佛大学请假期满,重返哈佛大学任教,并与肯尼迪政府保持密切的联系。

加尔布雷斯最初研究农业经济学,但其赖以成名的着作都不是农业经济学方面的。

他的着作有两个特点:其一,通俗易懂,且很少有注脚;其二,针对社会的实际情况,讨论问题,提出解决的办法,对正统经济学有极严苛的批评,因而,有时被冠以“异端经济学”的头衔。又由于其分析方法及观点类似于凡勃论,所以又被称为新制度学派的当代代表人物。

加尔布雷斯的主要经济思想在于对经济制度的改革,因而特别重视经济状况及环境的变化。

加尔布雷斯研究的对象是美国经济社会,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美国资本主义状况及环境的新特征。加尔布雷斯早在1952年出版的《美国资本主义》一书中就指出,新的资本主义与先前的资本主义相比较,有两项重大特征,其一是,竞争本质的改变;其二是市场法则的更易。

加尔布雷斯认为,首先,市场力量的集中化,改变了竞争的状态,也妨碍了政府干预作用的效果。

针对竞争,加尔布雷斯提出了“制衡力”的概念。所谓“制衡力”,系取代竞争对民间力量的限制,这种制衡力产生于破坏竞争的市场集中的过程。

就市场法则的更易来说,加尔布雷斯认为,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市场法则是生产在先,是生产者创造了消费者购买的欲望,即所谓的“生产者主权”。

由于上面两个重大特征的出现,加尔布雷斯试图重建符合现实世界的经济模型。他认为现实世界由三个强弱不同及关系松紧不同的部门构成:计划体系(Planning System)、市场体系(Market system)及政府。

计划体系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主要成分,在美国由约有一千个已成熟的厂商构成。

这些厂商对价格、生产及销售量都有周密的计划。这些厂商实际上不受股东及董事们的支配,而是由“技术阶层”控制。

加尔布雷斯认为,由经理人员、科学家及其他高级技术人员所构成的技术阶层不但控制了产品内容,生产数量及价格,而且也支配了公司的成长,因为技术阶层支配了大量的未分配利润,不经过银行制度,就可实现公司扩张的目的。

技术阶层当然也追求利润,但加尔布雷斯认为,追求利润已不是首要目标。

其首要目标是,求生存,求成长及与政府保持密切的联系。对此三项目标,在计划体系内,技术阶层都有周密的计划。

技术阶层所决定的优先顺序同时也就决定了整个社会的优先顺序。但技术阶层所决定的优先顺序常常与群众所关心的事项无关,结果,财货的生产便不平衡,并因而产生了社会不平衡。

市场体系则由数以万计甚至百万计的中小厂商构成,这些厂商或者由于规模尚未扩大,或者由于不可能扩大规模,因而不能摆脱供求规律的支配。

这些厂商的雇主还采取延长时间的办法剥削受雇者,但他们由于缺乏讨价还价的力量,他们本身也成了计划体系的剥削对象,结果使其利润相对低于计划体系。

因而,在经济中形成了计划体系剥削市场体系的“二元经济结构”。

加尔布雷斯还认为,计划体系与国家(政府)之间保有最密切的联系,作为这种关系的核心是:政府作为军火、飞机、钢铁、水泥、汽车等的购买者,支付大量的研究费用,教育费用,并采取扩张政策补助运输等,支持计划体系的发展。

结果是少数巨型厂商从政府获得巨大的利益。

加尔布雷斯对现代资本主义国家采取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干预经济的作法也提出了批评。

加尔布雷斯认为,由于巨型公司的存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只能起到加剧社会不平衡的作用,并助长通货膨胀。

加尔布雷斯的主要着作有:《美国资本主义》(American Capitalism,1952);《丰裕社会》(The Affluence Society,1955);《新工业国》(The New Industial state,1967);《经济学与公共目标》(Economics and public purpose,1973);《贫困解剖学》(The Anatomy of poverty,1983)。

上一篇:米德,J·E· 下一篇:兰格,O·R·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