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认识、处理药物的过敏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医古籍出版社《简明家庭中医药便览》第4页(1670字)
药物过敏,是指某些人对于一般人不致引发某些特殊症状、痛苦剂量的药物,可以引起各种各类反应,这些反应或轻或重,既不是治疗预期的反应,又会给用药者带来不适或痛苦。这种情况,称为对于这药过敏。
过敏,有一部分是特殊体质,只对某些药物产生不同于常人的反应。但更多的是所谓变态反应。我们平日所说“过敏反应”,往往就是指这类变态反应。
变态反应在医学上分为Ⅰ、Ⅱ、Ⅲ、Ⅳ四型,各有不同的表现,一般我们所说的药物性荨麻疹、红斑、浮肿、哮喘等,都属于变态反应,轻的如结膜炎、喷嚏、颜面潮红、湿疹也可能属于变态反应,重的如肾炎、天疱疮(剥脱性皮炎)、过敏性休克也是变态反应。
古代中医将变态反应也算在毒性之内,但现代中医已经与毒性区别对待,治疗也有不同。
引起变态反应,除体质的基础外,要求一定的接触剂量(有的需内服,但也不一定,仅仅是偶然接触,皮肤接触、嗅入、吸入等,有的则是治疗过程(如皮下、肌肉、或静脉注射)。但这剂量往往很小,小到对一般人远远不致引起生理反应。有报告提到,仅仅进入注射室,嗅入青霉素气息,或者一点点溶液涂到皮肤上就引起过敏性休克。仅仅一次小剂量的氯霉素就引起再生障碍性贫血等等。但加大剂量往往会使变态反应加速、加重,和一般中毒情况相似。中药同样会发生变态反应,不独西药。
发生变态反应的历史对于这类病人是非常重要的。这一次对这种药发生过敏,下一次再接触这种药就很可能再次发生过敏,而且可能更快、更重。有过对这种抗生素过敏的历史,对另一种抗生素就也有可能过敏。有过对这种磺胺药过敏的历史,就有可能对其它磺胺药也过敏。过敏史对于诊断变态反应很重要,对于预防变态反应也很重要,如果有过对某药过敏(特别是重症变态反应)的历史,几乎就应该终身铭记,避免再与这种药接触或服用。除非是已经专科医生作过脱敏治疗。
在临床上,四型变态反应可以交替出现,或者互相转化,并不是必然固定为同一表现。有的时候,轻症的变态反应如荨麻疹、皮肤潮红、搔痒、鼻子发痒、喷嚏会是更重要的变态反应的前兆,不好贸然认定变态反应只停留于轻症,特别是重复出现的变态反应,必须积极治疗。可疑引起变态反应的药物,一旦发生变态反应,应该立即停止使用,断绝接触。
变态反应需要用专用的抗变态反应或抗过敏药物治疗。如果方便,到就近的医疗单位治疗变态反应比较安全可靠。如果家里有备用的抗过敏药,下列药可以应用:
盐酸苯海拉明,片剂,每片12.5mg或25mg。成人每次服25~50mg,每日2~3次。
盐酸异丙嗪(非那根),片剂,每片12.5mg或25mg。成人每次服12.5~25mg,每日2~3次。
扑尔敏,片剂,每片4mg,成人每次服4mg,每日2~3次。
息斯敏(阿斯咪唑),片剂,每片10mg,成人每日一次,服1片,6~12岁儿童每日服半片(5mg)。
如果家里有中成药,荨麻疹可以服用防风通圣散,哮喘可以服用小青龙汤(丸)。
由于特异体质引起的药物过敏,常常见有遗传因素。如在我国南方,有人体内先天性缺少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这种人吃蚕豆(葫豆),甚至嗅了蚕豆花香,就可能发生严重的溶血性黄疸,称为葫豆黄或蚕豆病。这种人服用磺胺、奎宁、氯霉素、维生素K等药时,也会发生溶血。特异体质问题比变态反应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