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臆
书籍:古语词今用词典
更新时间:2018-11-07 04:05:20
出处:按学科分类—语言、文字 四川辞书出版社《古语词今用词典》第280页(619字)
内心、心怀。
《淮南子》吸取了庄子的观点,主张人性平静,不为私欲所乱。圣人的学习,要使人性返回纯朴,达到无情无欲的景界。
通达知命的人,通过学习要把人性置于空洞自然之中,在寂静中觉醒。只有世俗之人不是这样,他们的学习,抛去了人的德性,愁思苦想。人是自然形成的,耳本可听声音,眼可辨色彩,鼻可分香臭,嘴可尝味道。而世俗之人用闻妄听,用眼妄视,使之劳困,永无休止地追名逐利。
这种行为令人羞愧,与其如此得天下,还不如抛弃它,与其舍弃它,倒不如逍遥于万物变化之中,与“有”“无”的境界相联系。受到赞美也不因此而努力,受到非难也不因此而沮丧。
“虽有炎火洪水弥摩于天下,神无亏缺于胸臆之中矣。”(即使烈火、洪水泛滥,精神上也无亏欠缺少,内心也不会惶惑不安。)如果能这样,看得天下万物,如羽毛草芥,谁又会忙乱地把身外之物当一回事呢!(《淮南子·俶真训》)
今沿用本义。
周立波《娘子关前》:“文章在平实的叙述中蕴涵着丰富的感情,有时也对所见所闻直抒胸臆,加以议论。”《龙门阵》:“但每当触景生情,感时赋事时,却总爱借此人事与天道偶合之现象为题材,发为长歌短咏,以抒胸臆,自不能以封建迷信视之也。”《四川广播电视报》:“她对每一句歌词的处理都很用心,该强得强,该弱即弱,给观众听众一种直抒胸臆、淋漓尽致的快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