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
出处:按学科分类—哲学、宗教 山西人民出版社《当代青少年心理与教育大辞典》第323页(785字)
【生卒】:前551—前479
【介绍】:
名丘,字仲尼,生于鲁国的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后迁居曲阜(今山东曲阜)。孔子30岁左右开始从事教育活动,前后有40余年。
整理了《诗经》、《尚书》等古代文献,又删修鲁国史官所记《春秋》——中国第一部编年体的历史着作。相传有弟子3000人,其中着名的72人。
他提倡“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为仁”,维护“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级秩序。提出了“性相近,习相远”的着名论断,重视后天教育和环境的作用。创办私学,主张“有教无类”,冲破了“学在官府”的传统,将教育对象扩大到平民,促进了文化的下移。孔子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提出了精辟的教育思想,主要有:1.启发诱导。
主张教学中要重视启发,诱导,强调“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之隅反,则不复也”。2.主张学思结合。认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3.重视对学生因材施教。
4.提倡虚心好学。认为“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实事求是的精神,主张“三人行必有我师”的虚心学习的态度。5.主张学而时习之。
提倡“多闻多见”“不耻下问”“温故而知新”“择善而从”等。
6.强调言行一致。认为学习的效果重在躬行实践,反对“巧言令色”。
7.主张改过迁善。自觉学习别人的长处,主动改正自己的缺点和错误。
8.主张“为政”应以“教民”为先,重视道德教育,并把培养“士”和“君子”作为教育的目的。
9.主张教师“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关心爱护学生。他的教育思想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教与学的规律,给后世的教育理论与实践以深刻的影响。孔子被历代的统治者誉为“万世师表”,对中国的文化、思想、教育有深刻的影响。
儒家经典《论语》一书中,系统地记载有孔子的言论、思想和事迹,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