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行为

书籍:当代青少年心理与教育大辞典 更新时间:2018-11-07 10:50:47

出处:按学科分类—哲学、宗教 山西人民出版社《当代青少年心理与教育大辞典》第352页(667字)

亦称“伦理行为”。

一定道德意识支配下表现出来的有利于或有害于他人或社会的行为。与非道德行为相对。基本特征在于它是出于自觉认识和意志抉择的涉及他人或社会利益的行为。

具体表现为:1.必须是基于行为主体自觉认识而做出的。

2.必须是行为主体自愿自择的行为,是发自内心而非出于强制的行为。3.必须是与他人或社会的利益相联系的具有社会意义的行为。

值得注意的是,道德行为作为一种社会行为,总是与其他社会行为相伴相随的,不存在有某种独立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生活之外的单纯抽象的道德行为。这就是说,道德行为并不是孤立的纯粹道德意义上的行为,而是从一个特定的方面进行评价的社会行为。

按照动机与效果的区别来划分,道德行为包括道德的行为与不道德的行为。

凡是出于对社会利益关系的正确认识,出于善良动机和态度,有利于他人或社会的行为,就是道德的行为,也称善行;凡是出于对社会利益关系的错误认识,出自非善或邪恶的动机,不利或危害他人或社会的行为,就是不道德的行为,也称恶行。因此,“道德行为”与“道德的行为”“非道德行为”与“不道德的行为”并非同一概念,应予严格区分。道德行为是个体道德品质的心理要素之一,是个体思想品德的外在表现和衡量标准。

它受道德环境及个体道德意识等多方面因素支配和调节,又反过来影响道德认识的获得与巩固、道德情感的形成与丰富以及道德意志的锻炼。因此,培养个体良好的道德行为是德育工作的重要任务。

道德行为的培养,主要是帮助个体掌握有关行为方式的知识,克服知行脱节,坚持长期的行为练习与实践。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