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勰
出处:按学科分类—文学 吉林文史出版社《中国古代文学理论辞典》第25页(2104字)
【生卒】:约465—约532
【介绍】:
字彦和,祖籍东莞莒县(今山东莒县),世居京口(今江苏镇江)。
其父刘尚,做过越骑校尉,社会地位不高。刘勰早年丧父,家境贫寒,不曾婚娶。他立志苦读,投奔定林寺(在南京)依附着名和尚僧佑十余年,一面钻研佛教经论,编定大量经藏,同时遍读群书,并于南齐末年写出着名的文学理论批评专着《文心雕龙》。后来,梁天监初年(502),刘勰始为奉朝请,接着任临川王萧宏的记室、太末(今浙江龙游县)县令,又任仁威将军南康王萧绩的记室,兼东宫通事舍人,深得萧统赏爱,世称“刘舍人”。晚年,刘勰奉命于定林寺撰经,功成后皈依佛门,燔发出家,改名慧地,未期而卒。史称刘勰为文长于佛理,文思致密,意无不达,京师名僧碑志,多出自他的手笔。
曾有文集传世,至隋唐时亡佚。今仅存《梁建安王造剡山石城寺石像碑》与《灭惑论》两篇文章。刘勰的事迹见《梁书·文学传》、《南史·文学传》。
刘勰的《文心雕龙》是我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史上一部体系完整、结构严密的巨着。在《序志》篇,刘勰自述写作《文心雕龙》的目的在于阐明儒家经典的写作原则,并以之为准则指导创作,纠正当世的不良文风。刘勰继承并发展了儒家的传统文学观,把原道、征圣、宗经作为他的文学理论核心。
他认为文章是道的表现,道是文章的根本,这道就是自然之道。他认为道集中表现在儒家的五经之中,五经是“恒久之至道,不刊之鸿教”(《宗经》)。
他把道、圣、经看作三位一体的关系,“道沿圣以垂文(五经),圣因文而明道”(《原道》)。
他认为,五经不仅为文学提供思想原则,而且提供了写作的规范。
他说:“故文能宗经,体有六义:一则情深而不诡,二则风清而不杂,三则事信而不诞,四则义直而不回,五则体约而不芜,六则文丽而不淫。”(《宗经》)“宗经”就是按照“六义”的规范写文章。刘勰发展了魏晋以来兴起的文体理论,对当时流行的每一种重要文体分别专门加以研究,按照“原始以表末,释名以章义,选文以定篇,敷理以举统”的体例,分别总结出各类文体的写作经验。刘勰从前人的实际经验出发详尽地总结了文学创作的一系列具体原则和方法技巧。
他认为文学和现实的关系密切,自然景物的变化,激发人们思想感情的变化,从而表现为文学作品。他说:“物色之动,心亦摇焉”,“情以物迁,辞以情发”(《物色》)。
文学还受时代影响,它反映着各个时代的风貌,并且随着时代的推移而变化。他说:“歌谣文理,与世推移”,“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时序》)。
他把艺术想象与构思这种特殊的思维活动称作“神思”,准确地描绘了这种形象思维活动的特征和规律性,为古代艺术创作论奠定了基础。他认为“神思”是创作的根本手段,是“驭文之首术,谋篇之大端”(《神思》)。
他主张文学的内容和形式相统一,内容起着主导作用,他说:“故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经正而后纬成理,定而后辞畅,此立文之本源也”(《情采》)。他重视文气,提倡风骨,反对单纯追求辞藻之美的形式主义倾向。
他说:“若风骨乏采,则鸷集翰林;采乏风骨,则雉窜文囿:唯藻耀而高翔,固文笔之鸣凤也”(《风骨》)。他对于文学创作,主张在继承前代遗产的同时要不断创新,他说:“文律运周,日新其业。变则其久,通则不乏。……望今制奇,参古定法”(《通变》)。
他以历史的发展观念回答了文学上的古今之争问题,避免了好走极端的偏向。他分析了各类文章,归纳为八种风格,指出,风格决定于作者的才、气、学、习的不同,是“情性所铄,陶染所凝”(《体性》)。他主张把雅颂之正与楚骚之奇结合起来,“酌奇而不失其贞,玩华而不坠其实”(《辨骚》),提出了文学的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命题。刘勰在《文心雕龙》的创作理论部分,还以专章论述了文学创作的谋篇、部局、取材、炼意、炼字的方法和声律、对偶、比兴、夸饰、隐秀等技巧问题。
他把前人的经验作了全面的系统的总结与发挥。刘勰重视文学批评,在《知音》篇系统论述了文学鉴赏的方法与批评的态度,在《才略》篇论述了历代作家的成就与缺点。刘勰对文学理论的贡献远远地超出了前代和同时代的文学理论家,建立了卓立千古的丰碑。
刘勰的文学理论存在着历史的局限。
他过分推崇儒家经典,对历代文学成就的估计重古轻今,重视四言诗,轻视五言诗,反映出他的保守观点。刘勰看到了现实对文学的影响,但他注重自然景物,对文学反映社会生活认识不够充分。
刘勰的《文心雕龙》问世以后,在我国文学史和文学理论批评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唐代史学家刘知几把它作为写作《史通》的楷模。明代文学理论家胡应麟称赞“刘勰之评,议论精凿”(《诗薮》)。鲁迅先生曾在《论诗题记》中高度评价刘勰的贡献,他说:“篇章既富,评骘自生,东则有刘彦和之《文心》,西则有亚里士多德之《诗学》,解析神质,包举洪纤,开源发流,为世楷式”。
刘勰不仅是我国五、六世纪之交的,也是整个封建时代中的一位杰出的文学理论家,在世界美学史上,也是一位卓立不朽的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