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嗣成

书籍:中国古代文学理论辞典 更新时间:2018-11-08 09:39:03

出处:按学科分类—文学 吉林文史出版社《中国古代文学理论辞典》第112页(669字)

【生卒】:约1321年前后在世

【介绍】:

字继先,号丑斋,原籍大梁(今河南开封)人,后寄居杭州。

生卒年不详,大约生活在公元一二七九至一三六〇年之间。曾屡试明经科,皆因貌丑被黜。

杜门家居,从事戏曲着述,以布衣终身。

明初无名氏着《录鬼簿续编》(该书作者一说为贾仲明),说他“德业辉光,文行温润,人莫能及。善音律,德隐语,有文集若干卷藏于家。所编小令、套数极多,脍炙人口。”传所着杂剧七种,均佚。所着散曲及编制的隐语,均未刊行流传。

钟嗣成是元代着名戏曲家,所着《录鬼簿》两卷,是研究元人杂剧和散曲作家的最早也是最丰富的宝贵资料。作者自序对元杂剧的看法,以为元杂剧作家大半“门第卑微,职位不振”,但都是“高才博识,俱有可录”的才士。钟嗣成非常赞赏这些人,称之为“不死之鬼”,记录他们的事迹,介绍他们的作品,是非常有意义的。他明确地表示,作书的目的为使初学者达到“冰寒于水,青胜于兰”,积极推动戏曲事业的发展。

在封建正统思想支配下,轻视戏曲作家和戏曲作品的时代,钟嗣成撰着《录鬼簿》,具有积极的进步意义。钟嗣成对“前辈名公乐章传于世者”,以董解元为首;“前辈才人有所编传奇于世者”,以关汉卿为首,表现了对董、关两人在戏剧史上地位的充分肯定。在对戏剧家的评价中,强调作品“多使人感动咏叹”的艺术力量,要求艺术风格“新奇”,反映了他对剧曲创作的要求和批评标准。在元代戏曲理论尚处萌芽状态,钟嗣成在《录鬼簿序》中阐述的观点,对戏曲事业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