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界革命
出处:按学科分类—文学 吉林文史出版社《中国古代文学理论辞典》第356页(971字)
兴起于十九世纪下半叶的一种诗歌改良运动。
其主要代表大都是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政治活动家。如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黄遵宪、夏曾佑、蒋观云等。这些改良派的政治活动家们认识到了文学艺术的“不可思议的魅力”,企图以文学为工具传播自己的政治主张和社会理想。但是当时笼罩文坛的是脱离社会现实的形式主义和复古主义文学,在诗歌上是所谓“宋诗运动”。其倡导者大多是没落的封建地主阶级的政治思想代表。他们崇尚宋代黄庭坚江西诗派的诗歌,限制了诗歌的社会功用的发挥,也阻碍了诗歌本身的发展。
“诗界革命”做为一种文学思潮,直接体现了改良的历史要求,也适应诗歌发展的总趋势。当时是一种进步的文学现象。
“诗界革命”最早的倡导者是谭嗣同、夏曾佑。
他们接触到最初传入中国的西欧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以及新旧圣经,很以为新奇,就直接以其“新名词”入诗,与复古主义、形式主义的“宋诗运动”相对立,以此明确提出“诗界革命”的口号。
从而,“诗界革命”就逐步发展,形成为晚清一支进步的诗歌流派。梁启超从理论上为这一诗歌运动做了总结,并且也为它概括出了创作纲领。
他在《饮冰室诗话》中说:“当时所谓新诗者,颇喜挦撦新名词以自表异。丙申、丁酉间,吾党数子皆好作此体,提倡之者为夏穗卿(夏曾佑)。”这指明了“诗界革命”初期阶段在创作上“挦撦新名词”,以“表异”于封建官僚们的“宋诗运动”的特点、同时,梁启超也说明了“诗界革命”的发展过程,它并没有停止在从西学书籍和圣经佛典之中“挦撦新名词”。他接着在《饮冰室诗话》中说:“过渡时代必有革命。然革命者必革其精神,非革其形式。吾党近好言诗界革命,虽然,若以堆积满纸新名词为革命,是满州政府变法维新之类也。能以旧风格含新意境,斯可以举革命之实矣。”这里所说的“必革其精神,非革其形式”,“以旧风格含新意境”,可以说是“诗界革命”的创作纲领,黄遵宪的创作表现了它的最高成就。
“诗界革命”有力地冲击了封建复古主义和形式主义文学;提倡文学为现实服务,为宣传进步思想服务;主张“我手写吾口,古岂能拘牵?”的写作原则,表现爱国主义和民主主义的思想精神等等,都是富有积极意义的,并且对五四新文化运动发挥了先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