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无锡词典

无锡米市

书籍:无锡词典 更新时间:2018-09-15 19:52:35

出处:按学科分类—历史、地理 复旦大学出版社《无锡词典》第142页(707字)

①米粮集散地。

无锡素以盛产稻米着称,加之水陆交通便利,自宋元时起已是漕运转输的重要枢纽,明代中后期又形成米粮余缺调剂市场,被称为“米码头”。清康雍乾年间,无锡米粮交易繁盛,“甲于省会”。光绪年间,江浙地区漕粮改为折银征收,定无锡为办漕之地,北输漕米南供民食,年吞吐量达600-750万石。进入本世纪以后,无锡的机器制粉、碾米、榨油工业崛起,除稻米外,吸引大批麦粉麸、豆油饼和各种杂粮在锡成交,年交易总量达1000-1200万石。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无锡米市囤积倒卖,畸形发展。解放后打击不法奸商的哄抬把持,加强了市场管理。1953年粮食统购统销后,米市归于消散。1979年后开放议购议销和粮食市场,无锡米市复趋活跃,年成交量达30-40万吨。

②粮食买卖成交的场所。明末清初,无锡出现以批量购销为主的粮行。粮行集中之区初为南塘,后向西塘、北塘延伸形成米市雏形。清同光年间形成“八段米市”,即北塘、三里桥、北栅口、黄泥桥(以上北四段)、南上塘、黄泥、伯渎港(以上南三段)和西塘等。

清朝末年,三里桥堍的蓉湖楼茶馆,成为粮行和各地客帮洽谈场所,被称为“米市茶会”。1930年初,在北塘沿河(后移至积余学校)形成议价成交的米粮交易市场,包括稻米、粉麸、油饼3个专业市场。1946年,粮食同业公会出资,在积余街建造粮食市场大楼,其规模在当时苏南地区首屈一指。

1979年,市粮食局设立贸易货栈,随后改建成粮油议购议销公司,并于1984年建立粮油贸易中心。1981年,市和北塘区工商行政管理局在三里桥开辟粮油市场,吸引并组织粮食成交。北塘一带正在形成新的开放型粮食交易市场。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