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心理学

书籍: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工作大辞典 更新时间:2018-09-16 01:13:55

出处:按学科分类—政治、法律 北京燕山出版社《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工作大辞典》第159页(1052字)

运动心理学以体育训练和运动比赛中心理活动的特点为研究对象,研究人在体育运动过程中心理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

运动心理学始自19世纪末,形成于20世纪前期。美国学者特里普里特于1898年考察了自行车运动员在比赛中的心理因素,写了题为《领骑和比赛中动力产生的因素》一文,为开创运动心理的研究奠定了基石。

20世纪初,现代奥运会的创始人顾拜旦提出了运动心理学这一概念。

1913年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就此在洛桑召开了运动心理学与运动生理学会议,宣告了运动心理学的诞生。但是,心理学的原理和方法正式引入到运动领域还是在五十年代中期。1956年意大利为选技参加奥运会的运动员,对运动员进行了系统的心理评定。

60年代初,捷克等国家研究成功一种针对运动员心理准备的专门方法,即模拟训练法。70年代以来,又产生出运动交际心理学、运动医学心理学、运动心理卫生等交叉学科。运动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有:一、心理训练。培养运动员在紧张激烈的比赛中,保持心理的稳定性,及具有能够完善可靠地进行各种运动所需要的心理品质。心理训练在整个运动训练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运动员比赛的成功率70%归于素质、技术、战术方面的训练,30%归于心理训练。二、心理选材。

体育运动即是身体的训练,又是心理活动,而心理活动在一定条件下起着决定性作用。因此运动员心理选材问题已成为运动员心理研究的主要课题。目前国外的心理选材主要侧重于两个方面,(一)心理过程,(二)个性心理特征。

三、教练员心理。教练员在比赛中往往出现瞬息万变的心理状态,是教练员对比赛规律、环境、成绩等因素的反馈。优秀的教练员在任何情况下都镇定自若、多谋善断,这对运动员夺取胜利有很大的鼓舞作用。

因此,对教练员必须进行特殊的心理素质训练。四、球迷心理。

近10多年来,一些国家球迷为支持本国球队,而导致不同程度的闹事事件。

1985年由英国足球迷导致的海塞尔球场惨案,造成38人死亡,200多人受伤。为此各国心理学家都在积极探讨球迷心理问题。美国学者罗洛·梅认为,由于种种原因,运动比赛的重要性被过多夸大,运动迷对比赛倾注了过多的情绪,因而运动本身已不是一种欣赏运动员技艺的享受,而是成为“一种象征”。

由于过度着魔,球迷已无法接受比赛有输赢的事实,一旦他们所崇拜的球队败阵,就会产生过激的情绪,而导致难予控制的结果。近年来,我国也加强了运动心理的研究。

心理学会体育运动心理专业委员会和体育科学学会运动心理学会相继成立,并出版了《运动心理学》通用教材。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