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社会学

书籍: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工作大辞典 更新时间:2018-09-16 01:14:04

出处:按学科分类—政治、法律 北京燕山出版社《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工作大辞典》第159页(989字)

犯罪社会学是用社会学原理和方法研究犯罪现象、分析犯罪原因的新学科。

是一门介于社会学与犯罪学之间的边缘学科。犯罪社会学的产生是人类对于犯罪现象和犯罪原因进行科学分析的结果。在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发展的年代里,犯罪学家从体质和遗传的角度探究犯罪原因。

意大利精神医学家勃罗梭在1876年曾发表了《论犯罪者》,系统地提出了“先天犯罪论”。

这个学说后来被法西斯所利用。20世纪初,美国精神医学家希利,提出多元的犯罪理论,认为犯罪行为的发生,不仅有生物学、心理学的原因,而且有文化的、社会的原因,是各种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结果。

随后,法国里昂大学法医学教授拉卡阿尼又提出“环境原因说”,强调社会环境是犯罪的重要原因,呼吁各界重视穷困,失业等等社会经济条件与犯罪行为的关系。后来,龙勃罗梭的学生菲利撰写了《犯罪社会学》一书,成为犯罪社会学形成的标志。

犯罪社会学是一门应用社会学,重在应用。它研究的主要内容有:一、分析犯罪的原因。在西方,犯罪的社会原因主要是贫困、失业、酗酒、淫乐、居住条件恶劣等等。1962年,美国学者哈林顿发表《另一个美国》,指出美国贫富日益悬殊,有三分之一的美国人口是“不显着的穷人”,这种社会不平等的扩大是犯罪的根源。

还有的美国学者认为犯罪是贫穷和人权问题的后果。在苏联,近年来犯罪率上升引起社会的关注,社会学家认为进入60年代,青少年犯罪率上升主要同家庭、学校及生活中的不利条件有关。同时,西方生活方式和意识的传播也是青少年犯罪的一个重要原因。二、研究预防和惩治措施。

犯罪社会学研究的目的,是“矫正可以矫正的罪犯,对无法矫正的不便为害”。西方社会学家认为,社会应共同预防犯罪,最主要的是避免个人因环境逼迫走上犯罪道路。对惩治犯罪,应着重于感化,并帮助他们恢复正常的社会生活。苏联学者则强调必须提高父母对子女和社会对青少年的责任感,并吸引青少年到集体生活中来。

由于对犯罪原因的分析和得出的结论各不相同,犯罪社会学存在着不少流派和理论观点。

有认为社会冲突是犯罪根本原因的“冲突论”;有认为社会只看人的成就不问手段好坏的反常状态造成犯罪的“反常论”;有认为人们接受带有犯罪倾向的小群体次文化形态造成犯罪的“文化论”等等。总之,由于国家、民族、历史、文化等各方面的差异,人们对犯罪的原因,治理的办法等问题有着难以统一的看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