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务运动

书籍: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工作大辞典 更新时间:2018-09-16 01:35:08

出处:按学科分类—政治、法律 北京燕山出版社《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工作大辞典》第241页(662字)

旧称“同光新政”。

十九世纪六十年代至九十年代(清同治、光绪年间),清政府中一部分带有买办性质的当权派,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口号,以标榜“自强”的“练兵制器”和标榜“求富”的经济活动为中心内容,采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技术,以保持其封建统治的自救活动。它包括军事、政治、经济、文教以及外交等方面的内容。

1861年,清政府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是洋务运动开始的标志。

六十年代初,为镇压太平天国和捻军,依靠英、美、法的援助,开办了江南制造局、福州船政局和各省机器局等近代军事工业,并派遣留学生学习技术。

从七十年代起,采取官督商办方式,开办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天津电报局、唐山胥各庄铁路、上海机器织布局、兰州织呢局等企业,作为军事工业的辅助设施。1885年后,成立北洋海军,并用官商合办方式开办了一批新式工矿企业。这些活动统称“洋务运动”。其代表人物被称为“洋务派”,主要有:奕诉、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

在中日甲午战争中,洋务派掌握的北洋舰队覆灭,洋务运动宣告失败。洋务运动是中国半殖民地化不断加深过程中的产物,它没能使中国走向富强之路,洋务派所创办的近代工业,具有浓厚的买办性、封建性,在设备和技术等方面均依赖外国,因而加深了外国侵略者对中国的控制。但由于它引进资本主义国家的一些近代生产技术,使中国出现了一批技术人员和技术工人,也吸引部分官僚地主、商人投资于近代工业,因此,它在客观上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对当时的社会生产力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上一篇:义和团运动 下一篇:鸦片战争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