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分工

书籍: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工作大辞典 更新时间:2018-09-16 01:41:55

出处:按学科分类—政治、法律 北京燕山出版社《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工作大辞典》第267页(945字)

也称劳动分工,是社会生产中各种具体劳动的分化或独立化为互相联系的各种劳动部门和劳动工种。

它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结果。由于生产力发展的需要,整个社会按大类分工可分为农业、工业、交通运输业等部门,各部门内部也有分工,如工业部门内部,又可分为钢铁、冶炼、采矿、机器制造、电子、航天、纺织、食品加工等。在人类历史上有三次社会大分工。起初是畜牧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这是第一次社会大分工。第一次社会大分工促进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使不同部落之间物与物的交换日益成为经常的现象,并为私有制的产生创造了物质前提。随后,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这是第二次社会大分工。

这次社会大分工促进了生产规模的扩大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引起了私有制的产生和商品生产的发展。

随着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发展,市场的扩大,在奴隶制社会初期出现不从事生产,专门从事商品买卖的商人,产生了第三次社会大分工。之后,随着私有制和阶级的出现,又有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之间、城市和乡村之间的分工和对立,这种分工具有较明显的阶级对立性质。但这是社会发展的进步现象。在资本主义社会以前的社会中,社会分工发展比较缓慢;进入资本主义社会后,由于机器生产的广泛采用,社会生产日益专业化,分工也越来越细。

同时,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出现了许多新的生产部门,社会分工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社会分工以科学技术为重要基础,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着社会分工的发展,而分工的发展也促进了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分工作为劳动者劳动的社会结合方式包含在生产力中,分工的发展意味着人们改造自然、征服自然能力的发展。

同时,分工的发展必然扩大和密切着人们相互交换劳动和劳动产品的关系,从而推动生产关系的发展。在不同社会制度下,分工具有不同的涵义和性质。在生产资料私有制占统治的社会里,分工是剥削者利用分工来剥削劳动者的手段,分工就是分离和对立。

而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占统治的社会里,分工不再具有阶级对抗的性质,是互助合作的经济关系,但由于还存在旧社会遗留下的旧分工,还存在着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城市和乡村、工业和农业的差别。只有到共产主义社会,生产力水平极大提高,教育全面普及和发展,人们的体力和智力全面发展,这时,旧的分工形式才能逐步消失。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