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山腔

书籍:中学生文化百科辞典 更新时间:2018-11-21 01:42:34

出处:按学科分类—文体、科学、教育 北京燕山出版社《中学生文化百科辞典》第373页(411字)

戏曲声腔。

也称“昆腔”、“昆曲”、“昆剧”。起源于昆山(今属江苏)。据明魏良辅《南词引正》,为元末昆山音乐家顾坚所创始。

明嘉靖年间,旅居太仓的魏良辅等总结北曲演唱艺术的成就,吸收海盐腔、弋阳腔的长处,加以丰富和发展。

由调委婉细腻、流利悠远,号称“水磨调”。隆庆末昆山人梁辰编写了第一部昆腔传奇《浣妙记》,上演后影响逐步扩大,遂与余姚腔、海盐腔、弋阳腔并称为明代四大声腔。

昆山腔伴奏乐器兼用笛、管(箫)、笙、琵琶以及鼓、板、锣等,表演上动作优美,舞蹈性强,形成了完整而独特的表演体系。流传范围逐步扩大,对许多剧种影响深远,产生了以昆腔音律为基础的许多支派,如北昆、湘昆、川昆、宁昆等。

清代中叶,地方戏曲蓬勃发展,昆腔走向衰落。在京剧、川剧、徽剧、湘剧、婺剧等剧种中,保存了部分昆腔剧目与表演艺术。解放后,进行艺术改革,整理改编《十五贯》等传统剧目,并编演新戏,遂再度兴起。

上一篇:昆明 下一篇:中学生文化百科辞典目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