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声
出处:按学科分类—语言、文字 湖南出版社《音韵学辞典》第90页(843字)
音韵学术语。
也称合声法。㈠指二字急读为一音。
在探求反切之始的研究中,有一派学者认为反切并非始自三国魏孙炎,汉语自产生之时就有反切,合二字成一音即为反切。
清顾炎武《音学五书·音论》:“反切之语自汉以上即已有之。宋沈括谓古语已有二声合为一字者,如不可为叵,何不为盍,如是为尔,而已为耳,之乎为诸。郑樵谓慢声为二,急声为一,慢声为者焉,急声为旃……以此推之,反语不始于汉末矣。
”持这种观点的学者还有一些,如清郝懿行、胡元玉等。郝懿行《晒书堂文集》:“今俚人作隐语,如载蛤为咱,捏儿为你之类,其人不必知书,自解反语,明此是天地自然之声也。”“终葵为椎,邾娄为邹,勃鞮为披”。“推是而言……皆合声也。是皆反语之所出也。”清胡元玉《郑许字义异同评》:“谐声即合声,断无可疑。合声即反语,谓合二字急疾呼之以成声。”今天看来,合声与反切的道理相同,但合声并不等于反切,其原因有二:第一,合声是无意识的,反切则是有意识地把一个音节分析成声、韵两部分,然后拼合成一个音节;第二,合声是零星的,偶然的,反切则是普遍实用的法则,可以为每一个汉字注音。
㈡清代某些等韵学家还把合声作为指称某一类反切的专门用语,即指声、韵、等、呼完全相合的反切。清李光地、王兰生在《音韵阐微》中极力提倡这种方法。“今依本朝字书合声切法,则用字简而取音易。如公字旧用古红切,今拟姑翁切;巾字旧用居银切,今拟基因切,牵字旧用苦坚切,今拟欺烟切;萧字旧用苏彫切,今拟西腰切。
盖反切上一字定母,下一字定韵,今于上一字择其能生本韵者,缓读之为二字,急读之即成一音。”清刘熙载《四音定切》也提倡合声法,与《音韵阐微》的规定基本一致。刘氏说:“合声法切开口字用开口韵,并用开口母;切合口字用合口韵并用合口母;切清声字不惟母清,韵亦用清,切浊声字不惟母浊,韵亦用浊。且字母必取字头,字头亦名出音,如萧出于西,尤出于移之类。
取韵必直取出声之字,如以翁字为韵切东字,以焉字为韵切先字之类。此合声法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