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经
书籍:中国读书大辞典
更新时间:2018-11-22 14:59:16
出处:按学科分类—文体、科学、教育 南京大学出版社《中国读书大辞典》第470页(580字)
儒家13部经典着作的合称。
自汉代起,儒家所传授的几种书被尊为“经”,其余诸子百家以经命名的书,皆不入群经范围。最早列为经者共6种,称“六经”,亦称“六学”、“六艺”、“六籍”,为《诗》、《书》、《礼》、《乐》、《易》、《春秋》。此称始见《庄子·天运》篇。因《乐》或亡于秦之焚书,或附于《诗》、《礼》之中,当时未见独存,故汉时实定其余5种为“五经”。
东汉末,加《论语》、《孝经》为“七经”。唐代将《诗》、《书》、《易》、三礼(《周礼》、《仪礼》、《礼记》)、《春秋》三传(《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合为“九经”。
唐文宗李昂开成年间,又加《孝经》、《论语》、《尔雅》为“十二经”,刻成“开成石经”。宋代又列《孟子》于经部,合为“十三经”。
十三经文义深奥,历代学者多有注疏。
宋光宗赵惇绍熙年间三山、黄唐始有合刊本,即流传至今的《十三经注疏》,共416卷。十三经保存了丰富的古代史料,成为考察儒家思想文化的重要资料,有的还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至今仍是我们研究古代历史、古代哲学和古代文学的珍贵资料。在流传过程中,“七经”、“九经”、“十二经”之称包含何种着作因学者见解不同而略有区别。
此外,在唐代“九经”之外,增加《论语》、《孝经》合并成的一经而为“十经”,也有在“十三经”之外加《大戴礼》而称为“十四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