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缺经济学
出处:按学科分类—文体、科学、教育 南京大学出版社《中国读书大辞典》第1403页(825字)
匈牙利经济学家亚诺什·科尔纳(Janos Kornai,1928- )着。
中译本由张晓光等据阿姆斯特丹北荷兰出版公司1980年英文版译出,经济科学出版社1986年出版。科尔纳出生于布达佩斯。
1948年毕业于布达佩斯大学哲学系。1956年获匈牙利科学院科学硕士学位,1961年获卡尔·马克思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
1967年起先后任匈牙利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教授、科学院院士,联合国发展计划委员会副主席、国际经济计量学会会长等职。1980年受聘为瑞典皇家科学院国外院士。1982年获“弗兰克·塞德曼政治经济学奖”。1984年受聘担任美国哈佛大学经济系客座教授。
科尔纳是最早主张实行经济体制改革,更多地利用市场机制的东欧经济学家之一。
他在对社会主义经济运行进行系统研究和描述过程中,建立了着名的“短缺经济学”理论体系。
《短缺经济学》是科尔纳1976-1977年应斯德哥尔摩大学国际经济研究所的邀请,在瑞典所作一系列演讲的整理本,系统阐述了他的短缺经济学理论。1980年出版。
全书两篇21章。第1篇:没有价格条件下的调节(12章),第2篇:价格存在条件下的调节(9章)。科尔纳的所谓短缺,是指人们有支付能力的生产性需求和消费性需求与实际可得到的资源、产品和服务之间的差距,以及为克服这些差距而出现的各种强制调节。
他认为几乎所有社会主义国家的各个经济发展时期都存在着程度不同的短缺。
科尔纳在书中运用非瓦尔拉斯均衡方法,以现实社会主义经济中普遍和长期存在的短缺现象为主线,从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各个方面剖析了现时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描述了长期短缺条件下的经济运行过程,指出造成短缺的主要原因不在于政策失误,而在于使企业预算约束软化的社会经济关系和制度条件,进而提出了相应的改革措施。短缺现象是可以出现在任何经济体制中的带着普遍性的问题,所以科尔纳在书中的考察虽然主要限于东欧国家,但他的理论引起了国际经济学界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