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厅审计
书籍:农业大词典
更新时间:2018-12-09 05:07:33
出处:按学科分类—农业科学 中国农业出版社《农业大词典》第554页(394字)
又称宫廷审计。
中国古代封建王朝为维护自身统治和经济利益由官府来进行的一种审计。据史料记载,官厅审计起源于西周。
当时,会计部门的审核工作由“司会”负责,独立于会计部门之外的审计工作由“宰夫”等官员负责,由皇帝授权审查财物的领用保管,并以此考核有关官员的政绩,决定赏罚。
但没有专门的审计机构,审计活动处于萌芽状态,可视为审计的雏形。
秦代设御史大夫,直接对皇帝负责,行使国家行政、经济的监察大权,审计地位有所提高。汉承秦制,并制定“上计律”,使审计与法相联系,成为我国审计立法的开端。
隋唐两代,在“刑部”下设“比部”负责审计,审计性质以财政、行政监督变为司法监督的一部分。公元992年宋朝设审计院,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以“审计”命名的官府机构,并建立了比较严格的审计制度。官厅审计的主要任务是审查宫廷收支和地方政府的财政收支,类似近代的政府审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