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维儿童戏剧学校
出处: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总论 湖北人民出版社《中国现代社团辞典1919-1949》第369页(1023字)
简称“四维剧校”,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从事京剧教育和改革的演出团体。
1942年4月由冯玉昆创办于柳州。据孙中山先生提倡的“礼义廉耻,国之四维”的主张,取名“四维”。初名“四维平剧社儿童训练班”,1945年春改为现名,属国民党青年军二〇七师。校长冯玉昆,名誉校长兼顾问田汉,安娥任指导。
教育长、技术训练、管理员兼事务长分别由张泌、李紫贵、李德三负责。初期学员三、四十名,多为桂林、柳州、全州招收的流亡难童及剧人的子弟。
均以“维”字排名,如:胡维芳、杜维蘅、易维之、郑维光、解维蓉、陈维仁、郭维菁、沈维志、王维蕊、赵维平、李维艳、朱维义、孙维运、刘维良、王维菘、柏维年等。该校从始至终受到田汉的关怀和指导,并蒙其写校歌。
以“创造剧界新的生命,铲除剧界一切恶习,提高剧员文化水平,砥砺剧员人格道德”为口号。
抗日战争时期除学文化课、练功、排演传统戏外,还以鼓舞民众、激励抗战为目的,先后在柳州、桂林、都匀、贵阳、昆明、曲靖等地演出大量新戏,如《江汉渔歌》、《新雁门关》、《新儿女英雄传》、《武松与潘金莲》、《南明双忠记》、《梁红玉》、《葛嫩娘》、《荀灌娘》、《桃花扇》、《岳飞》、《情探》等,大部分为田汉剧作。
其间曾于1944年春参加在佳林举办的西南第一届戏剧展览会,演出《江汉渔歌》等剧,受到文化界戏剧界人士一致好评。抗日战争胜利后,于1946年春辗转抵达东北,进行劳军和营业性演出。
又先后在沈阳、抚顺、北平、长辛店成立一、二、三、四分校。四个分校的负责人依次为张玉甫、杨菊笙、田鸿儒、李维坤、赵宝庭、高宝林等。
总校设在河北保定。五个学校学员总数超过二百五十人。
各校一面演出,一面教学,另聘有钱宝森、何佩华、宋富亭、谭世英、王福山、杜富隆、满福山、时世宝、阎庆林、徐碧云等名师授艺。除原剧目外,各校先后分别上演了《董小宛》、《陆文龙反正》、《六国封相》、《琵琶行》、《金钵记》、《武则天》、《牛郎织女》等新戏。与焦菊隐主持的北平艺术馆共同被北平评论界称为“新平剧运动的生力军”,为京剧艺术的改革作出了贡献。1948年10月,一分校在沈阳集体入伍,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四十九军文工团京剧队;同年底,四分校与总校合并入伍,成为十三兵团火线京剧队,后成为广西省京剧团;北平和平解放后,三分校被接管,1950年1月28日在其基础上建成文化部戏曲改进局戏曲实验学校。又经多次改组,于1955年命名为中国戏曲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