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稼先

出处:按学科分类—历史、地理 河北人民出版社《民国人物大辞典下》第2383页(1563字)

【生卒】:1924—1986

【介绍】:

安徽怀宁人,1924年6月25日生。

6岁,入武定侯小学。1933年秋,改上四存小学。1935年秋,于小学毕业后,考入志成中学。

1936年秋,转读崇德中学初中二年级,与杨振宁同校。

1939年夏,崇德中学停办;秋,重回志成中学念高中三年级。1940年春末夏初,离北平乘船经上海前往香港,再绕道越南海防、河内前往大后方云南昆明;夏,抵达昆明,后前往四川江津,插班入国立第九中学高中三年级。1941年7月,高中毕业;秋,考入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与杨振宁同系。1945年7月,大学毕业;秋,因交通工具缺乏,无法返回北平,任昆明培文中学、文正中学数学教员;12月,昆明“一二·一”惨案起,参与学生运动,并加入共産党外围组织“民青”(民主青年联合会)。

1946年夏,返抵北平,任国立北平大学物理系助教,参加“反饑饿、反内战”运动。1947年,考取留美研究生考试。1948年秋,与杨振宁之弟杨振平留洋赴美;10月,以自费入印第安那州普渡大学研究院,专攻核子物理学,德尔哈尔教授(ProfTerHaar)为之选定研究题目“氘核的光致兑变”,后以成绩优异,获得奬学金,课余任共産党外围组织留美科学工作者协会普渡大学分会干事、留美科学工作者协会驻会干事。1950年8月,获普渡大学物理学博士学位,29日,与赵忠乘邮轮“威尔逊总统号”离美经日本前往香港,返回北京;10月,任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研究原子核物理。

1951年,加入九三学社。1952年,升为近代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员,在彭桓武领导下从事原子核理论研究,为中国原子核理论研究作开拓性工作。1953年,与许德珩长女鹿希在北京结婚。1954年,兼任中国科学院物理化学部副学术秘书,协助副院长吴有训、学术秘书处秘书长钱三强工作。

1956年4月,加入中国共産党。1958年8月,以钱三强力荐,得到国务院第二机械工业部、中国科学院主要领导人同意,到二机部九局(后改称九院,即核武器研究院)报到,任九局理论部(后改称理论设计部)主任,肩负研製原子弹之重任,九局设于北京市郊,后设试验场于新疆罗布泊。

1959年9月,提出自行研製原子弹之总体方案,选定中子物理、流体力学、高温高压下物质性质三方面作为主攻方向,分设三组,并先后由北大、清华、复旦等大学调来数十名优秀毕业生,分派至三组边干边学,亲自领导高温高压下物质性质组。1960年,与研究人员合力计算出製造原子弹过程中之关键参数。1961年夏,中共中央决定调派物理学家王淦昌、彭桓武,力学家郭永怀参与研製原子弹,是时由邓领导之理论部三小组在攻关上颇为顺利,其中以提炼铀二三五之技术最为显着。1963年9月,聂荣臻下令由邓稼先领导之九院理论部研製原子弹人员,转去承担中国第一颗氢弹之理论设计任务。1964年10月16日,在新疆罗布泊上空成功爆炸中国第一颗原子弹。1967年6月17日,在罗布泊上空成功爆炸第一颗氢弹。

1980年11月,被选为中国科学院物理学数学部委员。1981年,任核武器研究院院长。1982年9月,被选为中国共産党十二届中央委员。

1984年12月,指挥第六个五年计划之最后一次核试验,亦为一生主持十五次核试验之最后一次,邓以研製“两弹”(原子弹、氢弹)有功,先后获得四次国家级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奬、自然科学一等奬,其后任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核工业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

1985年7月31日,入北京市西郊解放军三〇一医院接受治疗;8月6日,于接受活体取材手术后,诊断患晚期直肠癌;10月,接受大手术。1986年3月20日,再度住院,接受小手术;6月16日,接受第二次大手术;7月29日,病逝于北京。

终年62岁。

上一篇:邓凤舞 下一篇:邓肇坚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