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戌变法

出处:按学科分类—历史、地理 江西人民出版社《中国近代历史辞典1840-1949》第254页(1427字)

又称“戊戌维新”。晚清资产阶级维新派在光绪帝及帝党支持下掀起、在1898年(戊戌年)达到高潮的政治改良运动。十九世纪九十年代,随着帝国主义对华侵略愈益加剧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初步萌发,自七、八十年代以来,已在部分先进知识分子中零星酝酿着的资产阶级改良思想逐渐汇聚为思潮,痛感封建专制的腐败,批判洋务派的弊病,认为只有从根本政体上学习西方,倡新学、变成法、兴民权、开议院,实行君主立宪,进行自上而下的政治经济文化改革,才能挽救中国的危亡,并且富强昌盛。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失败,签订了《关条约》。在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形势下,改良主义思潮迅速发展,并转化为以爱国救亡、变法维新为主要内容的政治活动。5月初,维新派领袖、广东举人康有为及其学生梁启超等在北京联合各省应试举人一千三百余人向光绪帝上万言书,要求废约拒和、迁都抗战,变法图强。事后,康有为考中进士,再上变法万言书。光绪帝阅后令誊抄分送慈禧太后、军机处及各省督、抚。8月,在翁同龢等帝党高级官员支持下,康有为、文廷式等以变法自强为宗旨,在京倡立强学会,发行《中外纪闻》,开资产阶级政治性质的结社办报之先声。强学会旋遭封禁。各地学会、学堂、报馆、书局纷起林立,至1898年达三百多所。梁启超又主编上海《时务报》,鼓吹变法;严复所译《天演论》在天津《国闻报》陆续发表,为批判封建顽固思想提供了尖锐武器。湖南巡抚陈宝箴亦热心维新,赞助谭嗣同、唐才常、黄遵宪等倡设南学会,开办时务学堂,出版《湘学新报》、《湘报》,积极办理保卫局、武备学堂及各种新式交通工矿企业,为变法运动树立了实际样板。1897年冬德国强占胶州湾,帝国主义各国瓜分中国祸迫眉睫。康有为遂再次入京,上书请“及时发愤,革旧图新”。光绪帝遂于1898年1月24日命王大臣传康有为至总理衙门询问变法事宜。康有为应诏上疏,提出全面改革的总纲。4月在已开粤学会等基础上,康有为等在京发起保国会,以“救亡图存”为目的,提出“保国、保种、保教”三项宗旨。6月11日光绪帝颁发“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变法。企图“不致有拂圣(指慈禧太后)意”而“徐图”实行维新派的建议。16日召见康有为详谈变法事宜,任以总理衙门章京上行走,特许专折奏事。继之下令各省督、抚保荐人才,积极引进维新人士。9月4日怀塔布、许应骙等礼部六堂官以拒递王照条陈,阻挠新政,被一齐革职。次日,谭嗣同、林旭、刘光第、杨锐被特擢以四品卿入军机章京上行走,参预新政机务。自6月至9月光绪帝陆续发布大量维新诏令,推行新政,对政治、经济、文教等方面实施广泛改革。此事前后经过一百零三天,史称“百日维新”。操纵朝廷军政实权的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派坚决反对变法,竭力抗阻新政,于6月15日压迫光绪帝罢免翁同龢一切职务,任命荣禄署理直隶总督,掌率北洋军队,控制京、津地区。9月21日慈禧太后及荣禄等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帝,搜捕维新派,废除变法法令。康有为、梁启超等遭通缉,被迫逃亡日本;谭嗣同等“戊戌六君子”被捕后牺牲;其他维新人士及大批参与新政的官员均被革职或放逐。戊戌变法运动虽然失败,但它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资产阶级维新派试图通过变法以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的举动,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是爱国的与进步的;他们宣传西方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学说、哲学与自然科学,反对封建君主专制的统治秩序,对当时社会起了重大的思想启蒙作用。

上一篇:司徒雷登 下一篇:戊戌政变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