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新诗的方向问题的讨论

出处:按学科分类—文学 广西人民出版社《中国现代文学词典第四卷歌卷》第35页(776字)

1948年6月左右,上海新诗潮社举行茶会,就新诗的方向问题展开热烈的讨论。与会者大都认为,新诗应当走向大众化。李白凤从否定自己过去的唯美派诗风出发,说明“诗……首先应该大众化”。但他认为大众化并不仅仅是个形式问题,并不就是抄袭民歌。罗迦说,大众化“是要表现真实的人民生活,反映人民思想精神以及人民的生活要求”。王采也提出,应当“把人民血泪交流的生活作为创作内容”。由此出发,有人不满意陈敬容等人所写的诗,刘岚山更提出要反对“搅些云云雾雾东西”的所谓“糊涂文学”。但紫墟(宋元)则认为,大众化应当提倡,但对知识分子读者也不能不管。问题在于诗歌的内容,“如果诗歌能够反映现实,抓得住现实,诗歌就算是能跟着时代前进;更进一步诗歌能摇撼现实,提起现实,那末,诗歌就走在时代的前面。”吴视也认为,“知识分子气文艺”也有“代表这一历史时期的价值”,如普希金被誉为“俄罗斯诗歌的太阳”、托尔斯泰被誉为“俄国农民之父”,所以不能一味指斥甚至痛恨知识分子的进步文艺。但知识分子要克服自己身上的弱点,“在实质上,和人民更高更深的结合起来”。关于如何实行大众化,刘岚山批评了“谈的太多而做的太少”的倾向,认为“重要的还是一个实践——做的问题”。王采提出:“有什么样的人,才会有什么样的作品”,对诗人来说,首要的是“具备了象人民一样的战斗意志和对人民生活的真实的理解”。罗根则认为要“先改变诗人的生活”,使之与人民群众结合起来,同时还提出要注意“口语化和民谣的收集”。最后,麦紫总结说,提出大众化,是万分必要的。“诗,要真正为大众所欢迎,必须是真正由大众手创或口唱的自己的作品,至少是反映他们的生活或时代底的。”他认为街头诗、枪杆诗是新诗大众化的新动向,“说明了今后新诗可能发展的道路”。参加茶会的,还有丰村、罗山、向前等人。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