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按学科分类—文学 广西人民出版社《中国现代文学词典第四卷歌卷》第43页(1051字)

三十年代初期出现的以《现代》杂志而得名的诗歌流派。《现代》的主编施蛰存、杜衡,及现代诗派的代表诗人戴望舒,于1924年和1925年间,先后入上海震旦大学学习法文,接触了法国象征诗派的诗作。他们将诗看做是泄露个人隐秘灵魂、象梦般地朦胧、不能公诸于俗世的另一种人生。在诗歌创作上,他们主张既要表现自己又要隐藏自己,不满那些以坦白奔放为标榜的直白之作。他们侧重抒写个人内心的体验,富于主观性,不重视客观摹写和诗的社会效果。他们于1926年3月创办《璎珞》旬刊。1928年9月与震且同学刘呐鸥创办《无轨列车》半月刊。1929年5月又共同创办《新文艺》月刊。在这些刊物上,除发表诗作诗评外,还译介法国象征派和未来派诗人的诗作等。1932年5月创刊的《现代》月刊,在编辑思想上承接上述刊物,并有新的发展。它译介了美国意象派和英法等国新兴诗派的诗作,以及苏联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理论等。在《现代》上发表诗作的戴望舒、施蛰存、莪伽(艾青)、李金发、朱湘、郭沫若、何其芳、臧克家、金克木、林庚、欧外鸥、玲君、柳倩,李心若,路易士等几十位诗人,思想风格并不一致,但是大多写自由诗。在诗的形式方面,他们反对新月诗派提倡的新格律诗,认为反复地斟酌音韵,追求字句段落的均齐,会妨碍诗情的表述。诗人创作“方块诗”,与填词没有什么分别。他们提出诗的韵律不在字的抑扬顿挫上,而在诗情的抑扬顿挫上。主张诗人不要乞灵于音律和文字之美,而要美化诗情和深化诗境,反对以辞害意。《现代》上的诗,多采取自由的诗形,句子和段落的形式不整齐,大多没有韵,为有助于表现诗情诗意,也采用生僻的古字、文言虚字和外文,还采用一些古旧的题材。在创作上追求意象的朦胧,讲究比喻的新奇与隐晦。在构思上采用跳跃和若断若续的手法,诗意朦胧隐晦,不是过目就能了解。他们使诗成为令人沉思索解的视觉艺术。该派的诗作,大多表现个人的悲欢,感觉锐敏,情感纤细,但精神天地比较狭窄。诗中表现的往往是悲观绝望、彷徨怅惘的情绪,苦闷厌世的思想,表现手法又朦胧隐晦,与九一八事变后团结御侮的伟大时代很不协调。当时一些读者就批评该派的诗是“谜语”。中国诗歌会成立后,着重批评了现代诗派脱离时代人民的诗风。随着日本帝国主义的入侵,民族危机日益深重,该派的代表诗人戴望舒,以及受到该派影响的一些诗人逐渐转变了诗风,现代诗派遂趋向衰落。在新诗发展史上,现代诗派努力译介西方现代派诗歌,特别是借鉴后期象征派的无韵自由体诗,促进了我国自由体诗的发展。

上一篇:盐分地带的诗人 下一篇:琴波诗社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