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蓬子
出处:按学科分类—文学 广西人民出版社《中国现代文学词典第四卷诗歌卷》第176页(940字)
【生卒】:1905—1970
【介绍】:
原名姚梦生,字裸人。曾用名姚方仁、姚杉尊。笔名有蓬子、小莹、丁爱、慕容梓等。浙江诸暨人。1926年起在《语丝》、《莽原》、《沉钟》、《小说月报》等刊物发表诗歌《秋歌》、《雨声》、《血腥的风》以及小说、译作等。这一时期的诗作,大多收入1929年8月由上海水沫书店出版的诗集《银铃》。他的诗抒写依恋过去的生活和不满黑暗现实的情绪,充满了绝望的烦闷和忧郁的色彩,艺术上受到象征派诗风的明显影响,却又追求“诗的形式的绝对的解放”(保尔《银铃》)。朱自清曾评论说:他的诗属于象征“这一派”,而“在感觉的敏锐和情调的朦胧上,他有时超过别的几个人”(《中国新文学大系·诗集·导言》)。1930年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翌年2月在上海主编《文艺生活》月刊。1932年6月编“左联”机关刊物《文学月报》,两期后被撤职。“左联”成立前后,主要在《新文艺》、《萌芽》、《北斗》等刊物发表诗、小说和译作等,其中诗歌有《锄之歌》、《血唇》、《被蹂躏的中国的大众》、《列宁格勒的风》等,内容上有新的开拓,表现出进步的思想倾向。1933年被国民党政府逮捕,翌年在反省院写了《姚蓬子脱离共产党宣言》,公开发表于《十日谈》杂志,因而获释。1937年抗战开始后,在汉口参与发起成立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被推为理事兼出版部主任。同年5月与适夷、锡金合编《抗战文艺》,在该刊发表许多短论、杂文,鼓吹抗战文艺。以后到重庆创办作家书屋,与老舍、徐霞村等合办《文坛》小报。1940年主编《新蜀报·蜀道》。这时期写的杂文、诗歌和小说等作品,还见于重庆《文艺月刊》、《文艺先锋》、《文风》、《中苏文化》、桂林《救亡日报》等报刊。1945年抗战胜利后,将作家书屋迁往上海经营,很少再有作品问世。建国后在上海师范学院工作。主要作品还有:诗集《蓬子诗钞》,小说集《剪影集》(1933年)、《浮世画》(1932年),译着《处女的心》(1927年)、《结婚集》(1929年)、《小天使》(1929年)、《妇人之梦》(1930年)、《没有樱花》(1930年)、《我的童年》、《爱情与面包》(1947年)、《饥饿的光芒》,编着《丁玲选集》(1932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