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按学科分类—文学 广西人民出版社《中国现代文学词典第四卷歌卷》第309页(660字)

写于1924年1月6日至8日。上海中华书局1925年4月出版单行本,题名《白采的诗——羸疾者的爱》。这首有6千字将近7百行的长诗,在“五四”时期是少见的。朱自清称它“是这一路诗的押阵大将”(《中国新文学大系·诗集·导言》)。这是一篇采用了故事形式的抒情长诗,描写一个羸疾的少年,漂泊中经过山村,遇见老人和少女。老人以女儿终身相托,少女也对他钟情;他因自己是羸疾者,不配享受别人的爱而谢绝。少年回家后,母亲以他是独子,劝他应顾念先人的“血食”,他却回答:羸疾者要顾念传宗和先人的“血食”,就会“流传无穷的遗祸”。友人劝他不要行为“矫激”,应当“诡、隐忍”地生活,他却回答:“求生是为的相乐”,“而不是相吼相濡的苟活”。少女撇下老人,长途跋涉来投奔他,他却表示要用“毁灭”来补足羸疾者的缺憾。这篇长诗共有5个人物:羸疾者、老人、少女、母亲、友人。采用对话体。全诗分为4个部分,就是羸疾者分别与老人、母亲、友人、少女的对话。通过4次对话,展开了故事,刻划了主人公羸疾者的形象。羸疾者因为尊重爱而不敢爱,为了维护生的尊严,才不愿将稗种留给后人食用。他抱着“既不完全,便宁可毁灭”的态度,要求与因袭的羸疾和缺陷决裂。羸疾者的爱,是纯真忘我的爱。羸疾者的形象,是“五四”时期追求身心健全,自身完美的新人形象。作者用“优生”的目光,审视羸疾者的情爱,而在诗意的深化上,受到尼采“超人”思想的影响,使人物的个性颇带尼采式。诗的风格真挚朴直,单纯感人;章法重迭,回旋往复,增强了艺术的美。

上一篇:信仰 下一篇:赠A.S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