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现代派”诗

出处:按学科分类—文学 广西人民出版社《中国现代文学词典第四卷歌卷》第393页(565字)

初载于1935年5月15日《清华周刊》第43卷第1期,文章把新诗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一、郭沫若时代;二、闻一多时代;三、戴望舒时代即现代派诗时代。作者对现代派诗作了较为详细的剖析。他认为这派诗的特点是弃文字之美、音律之美而求意象之美,在形式上是取法美国的新意象派诗,在意境和思想态度上是取法法国的象征派诗。文章比较了戴望舒的11条诗论和布朗恩的意象派诗的6条规律,认为二者不仅对形式的主张类似,而且内容上亦多相似之处。但现代派诗究竟不是意象派诗,“骨子里仍是传统的意境”,在内容上是一种悲观的虚无的思想,一种绝望的呻吟。而“这一种世纪末的悲哀使少年的诗人们在法国象征派诗中找着了同调”。文章对10名现代派诗人作了较详细的评论。关于现代派诗盛行的原因,文章认为从形式上说,一是形体自由,对格律派的反动;二是题材多取自然,符合“人之为诗,要有野意”的要求;三是汉语多单音字,不整齐的字句中很难有音调的叶调。从内容上说,是1931年以后的社会政治形势使作家们陷入悲观绝望,而现代派诗最能表现悲观的虚无思想,也适合知识分子的读书趣味,因而盛极一时。文章认为该派诗的流弊是:一、字句生涩;二、忽视音节,读之不能上口;三、形式过于散漫,无组织无结构;四、趋于病态题材;五、意境雷同,题材雷同。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