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中医辞海下册

喉痹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中医辞海下册》第104页(877字)

①病名。

出《素问·阴阳别论》。又称喉闭。为咽喉肿痛病证的统称。

《杂病源流犀烛》:“喉痹,痹者,闭也,必肿甚,咽喉闭塞……”。

喉痹通常是指发病不危急,咽喉红肿疼痛较轻,并有轻度吞咽困难,声音低哑的病证。外感、内伤均可引起,外感以风热居多,内伤以阴虚为常见。

风热者,宜疏风清热,方用清咽利膈汤、六神丸、喉症丸;阴虚者,宜养阴清热,方用六味地黄丸、二阴煎等。②儿科病证名。指咽喉红肿疼痛较轻而且轻度吞咽不利,或声低音哑的病证。出《灵枢·经脉》。多因外感风热,或外感风寒化热,以及素有肺热,导致风热邪毒之气客于咽喉而成。本病临床根据感邪性质和轻重分为外感、实热、痰热、风热痰四型外感型,不论外感风寒、风热,全身都有不适、恶寒、发热、食欲不振,甚至嘶哑、咳嗽、多痰。

凡见恶寒严重、鼻塞清涕,发音重浊,局部颜色不太红耗,舌薄白苔,脉浮紧属风寒,治宜疏风散寒、解毒利咽,方选六味汤、荆防败毒散。凡发热而不恶寒,头痛、有汗,咳嗽痰黄,口渴引饮,大便干结,局部颜色红艳,咽喉干痛严重,脉数有力,舌苔薄黄为风热证,治宜辛凉解表、清热利咽,方选桑菊饮、银翘散。实热型,证见全身壮热头痛,烦躁,口干狂饮,小便少而赤,大便干结,局部粘膜充血严重,黄白色点状渗出物很多,口发臭。

治宜清热利咽,方用清咽利膈散。

痰热型可见口干不饮,痰黄粘稠且多,睡则喉中痰声辘辘,局部粘膜红肿,范围较广,常有分泌物潴留存在,尤其是婴幼儿可以引起窒息。治宜清热解毒,化痰利咽,方用金灯山根汤,幼小婴儿可用竹沥50%,鲜土膝汁50%混合共5~10毫升,频频喂服。

风热痰型可见痰声辘辘,烦躁不宁,幼小婴儿可出现痉厥,咽部红肿严重,加之痰涎过多,常能引起呼吸困难,哭声嘶哑,舌苔润滑白腻,脉多滑数,这是喉痹最严重的一型,治宜清热熄风,化痰利咽,方用麻杏石甘汤,婴幼儿加服枣或鲜竹沥,必要时配合六神丸或用鲜竹沥一小杯,白僵蚕10克、山豆根10克、甘中黄(包)3克水煎灌服。对婴幼儿,可采用探吐法来呕去痰涎,取用软硬适度的东西,捣婴幼儿的软腭,可引起反射而吐。

上一篇:喉痧 下一篇:中医辞海下册目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