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中医辞海下册

蛛网膜下腔出血*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中医辞海下册》第109页(1925字)

病名。

指颅内血管破裂后,血液流入蛛网膜下腔而引起的病症。临床上,可分为损伤性和非损伤性(自发性)两大类。

以下主要叙述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每年每10万人口约有16~19.4人患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占全部中风患者的8%~10%。

各种年龄均可发病,但以青壮年为多见。临床上以突发性剧烈头痛,伴呕吐、意识障碍、脑膜刺激征和血性脑脊液为特点。引起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原因很多,其中以颅内动脉瘤最为常见,约占半数以上,其次是脑动脉硬化、血管瘤破裂等。本病不伴有意识障碍者,属中医“头痛”的范畴;出现意识障碍者,则属“中风”范畴。

迄今,仍有少数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原因尚不清楚。多数患者发病前有一定诱因,如体力劳动、情绪激动、用力排便等,部分患者在完全安静情况下发病。中医认为本病多因情志不舒,而致肝气郁结,肝失调达,郁而化火,肝阳暴张,血随气逆,上扰清窍,发为头痛;肝气横逆,乘克脾土,脾土受损,健运失司,聚湿生痰,郁久化火,肝风挟痰上扰;或因饮食不节,损伤脾胃,健运失司,痰湿内生,郁久化热,上犯清空;或因肝气郁结,气滞血瘀,发为本病。临床诊断可根据症状:突发剧烈头痛,可以是局限性的,亦可是全头痛,伴恶心呕吐,面色苍白,出汗,血压升高或降低,体温不稳定。

多数患者有意识障碍,有时还伴有精神异常,出现烦躁谵妄,木僵,定向障碍,痴呆以及虚构等。少数患者可能引起局限性的或全身性癫痫发作。体征:血压在发病初期多增高,多数患者于发病后数小时,出现脑膜刺激征。实验室检查:腰穿脑压增高,脑脊液呈均匀血性,数日后,脑脊液呈黄色,2~3周后正常。

头颅CT扫描可见脑池、脑沟呈现高密度影,增强CT扫描可显示大动脉瘤,脑血管造影:可显示动脉瘤及血管畸形。心电图:急性期心电图可呈现类心肌梗死样改变,出现心肌缺氧损伤,房室传导阻滞,房颤等,但酶学检查在正常范围。脑电图可见广泛性异常。本病的诊断要点为:①任何年龄均可发病,以青壮年为多发,多有用力等诱因,急性起病,出现剧烈头痛伴喷射性呕吐,精神症状可有意识障碍。

②脑膜刺激征明显,可见视网膜出血及玻璃体膜下出血,后者有诊断意义。可见颅神经受损,如视力障碍及Ⅲ、Ⅳ、Ⅵ颅神经麻痹。③腰穿脑压增高,蛋白可增多。出血后6小时后脑脊液呈血性;3~4天后脑脊液呈黄色;④脑血管造影可以显示动脉瘤、脑血管畸形及血管痉挛征象。

⑤头颅CT扫描对于估计脑池含血量有一定帮助。本病应与血管神经性头痛,高血压脑病,脑部感染性疾患,高血压脑出血等相鉴别。西医治疗:止血,①5%葡萄糖500毫升内加入6-氨基己酸18克,每12小时1次,静脉滴注10天后,改为每2小时口服3克,至末次出血的第21天,逐渐减至每2小时口服2克,应用3天后,再减为每2小时1克,3天后停药;②止血芳酸100~200毫克加入葡萄糖液或生理盐水中静脉注射,每日2~3次,或每日400~800毫克静脉滴注。③凝血酸每日应用2~12克,与抑肽酶30~40万单位静脉滴注。

④止血敏250~500毫克,肌肉注射或静脉滴注。降颅压,①20%甘露醇200毫升,快速静脉滴注,每日2~4次。

②地塞米松每日10~30毫克,分次静脉注射。③50%甘油盐水,每次服用60毫升,每日3~4次。镇静,①冬眠1号合剂1/4~1/3,肌肉注射,4~6小时一次。②安定每次服用2.5~5毫克,每日3次,亦可用安定10毫克肌肉注射。

③苯巴比妥每次服用0.1~0.2克,每日服用3~4次。禁用吗啡。

预防血管痉挛,①尼莫地平每次服用20~40毫克,每日2~3次。可于第二周开始服用。②消心痛每次服用10毫克,每日3次。

手术治疗,如有血肿形成者,应及时作血肿清除术,并尽可能一并根治原因,切除畸形血管或作动脉瘤夹闭术等。

中医辨证论治:肝火头痛,症见剧烈头痛,多位于巅顶、后枕和项部,有时可放射到前额或眼部及全头部,急躁易怒,恶心呕吐,颈项强直,夜寐不安,面红目赤,便干溲黄,舌质红,苔薄黄或黄厚,脉弦数。治宜清肝潜阳,方宗胆泻肝汤加减。

胃火头痛,症见头痛剧烈,以前额部疼痛为主,可向全头扩展,恶心呕吐,口臭口干,口舌生疮,渴喜冷饮,夜寐不安,大便秘结,小便黄赤,舌红苔黄,脉滑数,或脉弦大。治宜清胃泻火。

方宗泻心汤加减。

痰热头痛,症见剧烈头痛,恶心呕吐,口干不欲饮,口淡无味,腹胀纳呆,心烦不眠,大便数日不下,舌质红,苔黄厚腻,脉滑数,或弦滑数。治宜清热祛痰。方宗黄连温胆汤加减。

瘀血头痛,症见头痛经久不愈,痛有定处,性急易怒,两胁胀满,或有头部外伤病史,舌质暗或有瘀斑,苔薄白,脉弦或弦涩。治宜活血化瘀。方宗通窍活血汤加减。伴意识及肢体活动障碍时,中药治疗参照中风病。

上一篇:蛔厥 下一篇:中医辞海下册目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