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中医辞海下册

脾虚证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中医辞海下册》第171页(817字)

病证名。

指各种病因所导致的脾脏虚弱之证。多指脾气虚,广义的脾虚也包括脾阳不足,脾阴不足。《脉经》卷2:“脾虚,……病若泄注,腹满,气逆,霍乱,呕吐,黄疸,心烦不得卧,肠鸣。”《圣济总录》卷44:“脾虚,论曰脾象土,位处中焦,主腐化水谷,通行营卫,脾气和则可以埤诸脏,灌四旁。若虚则生寒,令人心腹胀满,水谷不消,噫气吞酸,食辄呕吐,霍乱泄利,四肢沉重,多思气结,恶闻人声。”《本草经疏》:“脾虚十二证,饮食劳倦,伤脾发热,饮食不消化,属脾气虚;伤食必恶食,停食,为恣饮汤水,或冷茶、冷酒所致。水肿属脾气虚,脾虚中满,属脾气虚,兼脾阴虚;噎膈,属气血两虚,由于血液衰少,而非痰气壅逆所成。脾虚,属气虚;健忘,属气血两虚;倦怠,嗜卧,属脾气不足;脾虚腹痛,按之则止,属血虚;痞气,属脾气虚,乃气郁所致。

”脾虚之辨证论治,属脾气虚者,症见面色萎黄,形体消瘦,倦怠乏力,食欲不振,大便溏薄,或排便无力,食后脘腹胀满,舌淡嫩或有齿印,苔薄白,脉濡弱。如脾气虚甚者,可兼见发热或低热缠绵,虚烦等“气虚发热”证,或出现便血,崩漏、衄血等“脾不统血”的证候。治宜健脾益气,和胃渗湿。方用参苓白术散;见“气虚发热”者,用甘温除大热法,选补中益气汤加减或用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见“脾不统血”者,用归脾汤益气摄血。

属脾阳虚者,症见饮食纳少,倦怠无力,怯寒肢冷,面色萎黄,肠鸣腹痛,喜按喜温,或自觉腹中冷凉,泄泻清谷,或浮肿,妇女白带清稀而多。舌淡嫩苔白,脉沉细或沉弱。有的可见身热,心烦,或齿痛,咽痛,齿衄,鼻衄。治宜补气健脾,温中祛寒。方用附子理中汤、桂附理中汤、实脾散。属脾阴虚者,症见不思饮食,或食后腹胀,消瘦,口干唇燥,或口干不欲饮,倦怠,手足烦热,大便燥结,舌淡红少津,苔薄白,甚则干呕呃逆,脉濡或细数。

治宜甘淡益脾,养阴和胃。方用参苓白术散去砂仁、陈皮,加石斛、芡实、谷芽等。

见脾病、脾虚寒等条。

上一篇:脾常不足 下一篇:中医辞海下册目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