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中医辞海下册

鼓胀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中医辞海下册》第270页(1369字)

①内科病名。

指腹部胀大如鼓,皮色苍黄,甚则腹皮青筋暴露,四肢不肿或微肿者。《灵枢·水肿》:“鼓胀何如?……腹胀身皆大,大与肤胀等也。色苍黄,腹筋起,此其候也。《素问·腹中论》:“有病心腹满,旦食则不能暮食,名为鼓胀。”一作臌胀。见《医林绳墨》卷5:“臌胀者,如鼓之形,外坚中空,击之有声,按之有形,皮肉之急胀,脾肺之大病也。”亦泛称蛊胀。《风劳臌膈四大证治·水肿臌胀》“许学士云:脐腹四肢悉肿者为水,但腹胀四肢不甚肿为蛊,……腹皮胀急而光,内空空然如鼓,是矣。俗知谓之蛊胀。

”本病多由情志所伤,酒食不节,劳欲过度,感染蛊毒,黄疸积聚失治所致。若因情志不畅,肝失疏泄,气机不利,气滞血瘀。肝郁克脾,脾失健运,水湿停留,与瘀血互结,而成鼓胀;若因嗜酒无度,饮食不节,湿热内蕴,损伤脾胃,水湿滞留,气血交阻而成鼓胀;若劳欲过度,伤及脾肾,聚湿生水,气血凝滞而成鼓胀;若生活在血吸虫病流行区,接触疫水,内伤肝脾,脉络瘀阻,积渐而成鼓胀,即蛊胀;若因黄疸治疗不当,日久损及肝脾,气滞水停血瘀内阻,而成臌胀。

或积聚内生,气血运行受阻,致气血瘀阻,水湿停聚而渐成鼓胀。临床上以气滞湿阻为主者,症见腹大胀满,胁下痞胀或疼痛,纳食减少,食后胀甚,嗳气频作,小便短少,大便不爽,苔白腻,脉弦。

治宜疏肝理气,除湿消满。

方选柴胡疏肝散与平胃散加减。

尿少者加车前子、泽泻以利小便,腹胀甚者加木香、砂仁行气消胀;寒湿凝聚为主者,症见腹大胀满,按之如囊裹水,胸腹胀满,身重头重,怯寒肢肿,小便短少,大便溏薄,苔白腻,脉濡缓或弦迟。治宜温阳散寒,化湿行水。

方选实脾饮加减;若以湿热蕴结为主者,症见腹大坚满,拒按,脘腹绷急,外坚内痛,烦热口苦,小便赤涩,大便秘结,或见面目色黄,舌红,苔黄腻或兼灰黑,脉弦数。治宜清热利湿行水。方选中满分消丸加减。

面目黄者加菌陈蒿汤。水湿困重先用舟车丸攻下逐水治其标;以肝脾血瘀为主者,症见腹大坚满,按之坚硬,青筋怒张,胁腹攻痛,面色暗黑,胸腹红点赤缕,唇色紫褐,大便色黑,舌紫暗有瘀斑,脉细涩或芤。治宜活血化瘀,行气利水,方选化瘀血汤加减;若以脾虚水困为主者,症见腹部胀满,肠鸣便溏,面色萎黄,神疲乏力,四肢无力,少气懒言,舌苔薄腻,舌质淡胖有齿痕,脉沉弱。

治宜补脾益气,化湿利水,方选加味异功散加减;以脾肾阳虚为主者,症见腹部胀满,入暮较甚,脘闷纳呆,神疲怯寒,肢冷浮肿,小便短少,面色萎黄或白,舌质淡,体胖嫩有齿痕,脉沉细或强大重按无力。治宜健脾温肾、化气行水。方选济生肾气丸与五苓散加减;以肝肾阴虚为主者,症见腹大坚满,甚则青筋暴露,形体消瘦,面色黧黑,唇紫口燥,五心烦热,鼻衄齿衄,小便短赤,舌红绛少津,脉细弦数。治宜滋养肝肾,凉血化瘀。

方选一贯煎合消瘀汤加减。衄血者加犀角、茜草炭、丹皮、仙鹤草等凉血止血。

本病根据邪正盛衰,病邪性质,病态特点的不同,前人有虚胀、实胀、寒胀、热胀、食胀、虫鼓、血鼓、气鼓、水鼓、蛊胀、肝胀、心胀、脾胀、肺胀、肾胀、胆胀、小肠胀、胃胀、大肠胀、膀胱胀、三焦胀等命名。②病证名。

指气胀。

《医碥》卷3:“气胀又名鼓胀,此其外虽坚满,中空无物,有似鼓也。”指单腹胀。《景岳全书·杂证谟》:“单腹胀者,名为臌胀,以外坚满而中空无物,其象如鼓,故名膨胀。”。

上一篇:甄权 下一篇:中医辞海下册目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