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中医辞海下册

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中医辞海下册》第443页(2201字)

病名。

本病是一种原因不明的慢性炎症性肠道病变,主要累及直肠和乙状结肠,也可侵及结肠其他部分或全部结肠。本病病程漫长,病情轻重不一,常反复发作。由于本病的特异诊断指标不易掌握,且和一般感染性结肠炎鉴别不易,因此,两者易被含糊地诊断为“慢性结肠炎”或“溃疡性结肠炎”,本病常发生于20~40岁的青壮年。在不少家族中本病的发病率增加,有报导单卵双胎同患本病者。过敏因素,特别是对食物过敏,如奶等,当患者除去牛奶饮食,病情很快缓解。另有人发现本病的肠粘膜对机械性刺激有过敏现象,患者的肠粘膜中肥大细胞增多,刺激后能释放出大量组织胺类物质等,提示本病和过敏反应有关。

有人认为本病与其他一些感染性肠炎相似,有时粪便中也能培养出一些致病细菌,大部患者使用抗生素可收到不同程度的疗效,因而认为本病和感染有关。临床上常伴有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血清中存在多种自身抗体,如抗结肠抗体、与结肠上皮抗原起交叉反应的抗大肠杆菌O14型等抗体,另外,血清中还含有一种抑制巨噬细胞移行的移行抑制因子;患者的淋巴细胞与正常人或胎儿结肠上皮细胞共同培养,可使结肠上皮受损,说明患者的淋巴细胞已被致敏,出现了细胞毒作用;患者结肠固有膜中有IgG、补体C3的F及S表型和纤维蛋白质沉积的免疫复合物,血循环中的免疫复合物,很可能是引起肠道外病变的因素;肠壁粘膜局部含有大量的IgG细胞,此是抑制性T细胞减少,辅助性T细胞增多的结果;免疫器官胸腺可以发生增生或肥大;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能取得一定疗效。精神因素和饮食因素等,有人认为大脑皮层活动障碍,可通过植物神经系统的功能紊乱,产生肠道运动亢进,肠血管的平滑肌痉挛收缩,组织缺血,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从而形成结肠粘膜的炎症、糜烂及溃疡。

本病多起病缓慢,可持续不缓解,也可活动期与静止期交替呈慢性反复病程,急性暴发者少。病情轻重不一,常因饮食不当、受凉感冒、月经周期或胃肠道感染而使病情加重。大便性状异常,表现为粘便、粘液便、血性粘液便、粘液血便或血便,稀溏便或水样便也常见到,粪便量不增加但次数多者也可见到。

腹痛多为轻度到中度痉挛性痛,多在左下腹部及左侧腹部痛,重度慢性病例常伴有持续性腹痛或局部压痛,有些病例可触到腹部病变处有肠曲或肿块,尤多见于左下腹部。直肠受累严重者常有里急后重的症状,重度活动性患者,可伴有发热、心率加快、消瘦、衰弱、营养不良等全身症状。暴发型病例及严重病例可伴有中毒性巨结肠症,其中部分患者可发生穿孔、腹膜炎;急、重患者亦有并发大出血者,慢性病例有9.7%~39%并发息肉。另外,本病癌变的可能性也增大。

其肠道外伴随症和自身免疫性疾病常见者有关节痛、虹膜炎、虹膜捷状体炎、结节性红斑及肝、肾损害和心肌、血管炎症等。血常规:常见轻、中度贫血,活动期白细胞计数可增高,以中性白细胞增多为主。粪便镜检:有粘液及不等的红、白细胞,急性发作期粪便涂片常见大量多核的巨噬细胞。血沉:发作期增快。血清蛋白:重症患者可见白蛋白降低,球蛋白增加。血清蛋白电泳在急性发作期可见α1、α2球蛋白增加。

血浆第Ⅵ、Ⅶ、Ⅷ凝血因子活性增加,纤维蛋白原增加,血浆纤维结合素降低。严重者常有电介质紊乱,血钾降低,肝、肾功能亦可受损。

X线检查:可作钡餐、钡灌肠,低张双重结肠造影或气钡灌肠造影可见肠管边缘模糊,粘膜皱襞失去正常形态,结肠袋消失,铅管状结肠,结肠局部痉挛性狭窄和息肉,还可见溃疡引起的锯齿样影像。纤维内窥镜检查:可对病变范围、分布情况、炎症情况及溃疡进行直视观察,还可取活体组织检查,并可做细胞化学、培养、生化测定及免疫学研究等。

中医认为本病多由外感暑热寒湿,或内伤饮食生冷,以致脾胃受损,运化失常,湿浊下注大肠,湿浊蕴结,胃肠通降不利,气滞血瘀,瘀血湿热伤及肠络,腐蚀血肉,而成大便粘液脓血之症。脾虚肝乘,肝脾不和,故见胀、痛、下垂诸症。脾病及肾,肾阳不足,湿从寒化,故见大便白粘湿冻,或肾阳不足而成滑利不收久泻之症。湿热下注大肠型:多见于该病初期或发作活动期,症见腹痛,大便溏浊粘秽,下痢赤白粘冻,或见里急后重,或伴发热,肛门灼热,小便黄赤,苔黄腻,脉滑数或濡滑。治宜清化湿热,导滞解毒,方用芍药汤合白头翁汤加减;病情较重者,则应清热利湿,解毒活血,消肿止痛,方用仙方活命饮合白头翁汤加减。寒热错杂型:多见于慢性久病而兼有发作性炎症者,症见腹痛隐隐,腹泻粘液血便,遇冷腹痛加重,口苦食少,舌淡,苔白腻,脉沉数。

治宜寒热并调,邪正兼顾,方用乌梅丸加减。肝盛脾虚型:多见于慢性轻度持续或紧张劳累后引起的轻度发作,并伴胃肠功能失调者,症见于情绪紧张或劳累后发病,大便溏软或稀溏,腹痛窜鸣,腹痛欲泻,泻后痛减,伴有胸脘胀满,纳呆,嗳气,苔白,脉弦细。治宜理气疏肝,健脾止泻,方用四逆散合痛泻要方加减。脾胃虚弱型:多见于慢性缓解期,症见肠鸣腹泻,大便溏软,或稀溏,或伴少许粘冻,或完谷不化,纳呆食少,疲乏无力,面色白,舌淡,脉沉缓。

治宜补脾健胃,方用参苓白术散加减;兼寒者,方用理中汤加味;兼大肠湿热余邪者,方用连理汤加味;兼中气下陷者,方用补中益气汤加减。脾肾两虚型:多见于慢性静止期或见于慢性持续、发作期患者,症见肠鸣泻利,或赤白痢下,或痢下白粘,畏寒肢冷,面色白,腰酸痛,苔薄或白厚,脉沉细或弱。治宜温肾固涩止泻,方用四神丸或桃花汤加味。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