藿香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中医辞海下册》第608页(1991字)
中药名。
见《名医别录》。为唇形科植物广藿香Pogostemon cablin(Blanco)Benth.或藿香Agastache rugosa(Fisch.et Mey.)O.Ktze.的全草。广霍香;多年生草本,高30~100厘米,揉之有香气。
茎直立,粗壮,四棱形,密被灰黄色长柔毛,上部多分枝。
叶对生,阔卵形、卵形或卵状椭圆形,长5~10厘米,宽1.5~4厘米,下部的叶较小,先端钝尖,基部阔楔形或近心形,边缘具不整齐的钝锯齿,两面均密被灰白色短柔毛,沿叶脉处最多;叶柄长2~3厘米,密被灰黄色柔毛。轮伞花序密集成穗状,顶生或腋生,长2~8厘米,直径1~2厘米;萼5裂,萼筒长6~8毫米,较苞片为长;花冠唇形,淡紫红色,长约8毫米,裂片4(下唇3裂),近等长,先端钝,全缘,雄蕊4,突出,花丝有髯毛;子房上位,柱头2裂。小坚果椭圆形,平滑。花期1~2月,但很少开花。
广东、云南有栽培。藿香: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40~110厘米高。
茎直立四棱形,略带红色,稀被微柔毛及腺体。叶对生;椭圆状卵形或卵形,长2~8厘米,宽1~5厘米,先端锐尖或短渐尖,基部圆形或略带心形,边缘具不整齐的钝锯齿,齿圆形;上面无毛或近无毛,散生透明腺点,下面被短柔毛;叶柄长1~4厘米。
轮伞花序聚成顶生的总状花序,苞片大,阔线形或被针形,被微柔毛;萼5裂。裂片三角形,具纵脉及腺点;花冠唇形,紫色或白色,雄蕊4,2强,伸出花冠管外;子房4深裂,花柱着生于子房底部中央,伸出花外,柱头2裂。小坚果倒卵状三棱形。
花期6~7月。果期10~11月。分布东北、河北、河南、山东、云南等大部分地区。广藿香于6~7月间生长繁茂时采收,海南地区每年收2次,第1次在5~6月,第2次在9~10月,除去须根、泥土,晒2~3天,堆放,闷2天后再晒,再闷,如此堆晒至干为止。藿香第1次在6~7月开花时采收,第2次在10月。
采后晒干或阴干。
单用老茎者,药材名藿梗。广藿香干燥全草长30~60厘米,分枝对生。老茎略呈四方柱形,四角钝圆,直径约4~10毫米,表面灰棕色或灰绿色,毛茸较少,质坚不易折断,断面粗糙,黄绿色,中央有白色髓。
嫩茎略呈方形,密被毛茸,质脆易断,断面灰绿色。叶片呈灰绿色或黄绿色,多皱缩或破碎,两面均密生毛茸,质柔而厚。
气香,浓郁,味微苦而辛。以茎粗、结实、断面发绿、叶厚柔软、香气浓厚者为佳。产广东。一般认为本种的品质较优。
藿香干燥全草长约60~90厘米。茎呈四方柱形,四角有棱脊,直径约3~10毫米,表面黄绿色或灰黄色,毛茸稀少,或近于无毛,质轻脆,断面中央有白色髓。
老茎坚硬,木质化,断面中空。叶多已脱落,剩余的叶灰绿色,皱缩或破碎,两面微具毛;薄而脆。
有时枝端有圆柱形的花序,土棕色,小花具短柄,花冠多脱落,小坚果藏于萼内。气清香,味淡。
以茎枝青绿、叶多、香浓者为佳。主产四川、江苏、浙江、湖北、云南、辽宁等地。拣去杂质,除去残根及老茎,先将叶摘下另放,茎用于润透,切段,晒干,然后与叶和匀。藿梗:取老茎,水浸润透,切片晒干。味辛,性微温。入肺、脾、胃经。
快气,和中,辟秽,祛湿。治感冒暑湿,寒热头痛,胸脘痞闷,呕吐泄泻,疟疾,痢疾,口臭。内服:煎汤,4.5~9克;或入丸、散。外用:煎水含漱;或烧存性研末调敷。阴虚火旺,胃弱欲呕及胃热作呕,中焦火盛热极,温病热病,阳明胃家邪实作呕作胀,法并禁用。①治暑月吐泻:滑石(炒)60克,藿香75克,丁香1.5克。
为末,每服3、6克,淅米泔调服(《禹讲师经验方》)。②香口去臭:藿香洗净,煎汤,时时噙漱(《摘元方》)。
③治小儿牙疳溃烂出脓血,口臭,嘴肿:藿香,入枯矾少许为末,搽牙根上(《滇南本草》)。
④治胎气不安,气不升降,呕吐酸水:香附、藿香、甘草各6克。
为末,每服6克,入盐少许,沸汤调服之(《圣惠方》)。⑤治刀伤流血:藿香、龙骨,少许为末,外敷(《滇南本草》)。广藿香含挥发油约1.5%,油中主成分为广藿香醇,约占52%~57%;藿香含挥发油0.28%,主要成分为甲基胡椒酚,占80%以上。我国东北产藿香风干材料,全草含挥发油0.54%,并含微量鞣质及苦味质。药理实验表明①抗真菌作用:藿香煎剂(8%~15%)对许兰氏毛癣菌等多种致病性真菌有抑制作用,藿香乙醚浸出液(3%)及醇浸出液(1%)亦能抑制多种致病性真菌,水浸出液的抗真菌效力与煎剂相似;趾间毛癣菌及足跖毛癣菌在煎剂15%时方出现抑制,而乙醚浸出液于3%、醇浸出液于5%及水浸出液于10%等浓度时均呈抑菌作用,因此藿香的浸出液比煎剂抗菌力强。②抗螺旋体作用:藿香水煎剂(15毫克/毫升)对钩端螺旋体有抑制作用,但必须将浓度增至31毫克/毫升时,方能杀死钩端螺旋体。
广藿香 藿香 1.花枝 2.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