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梅
书籍:中医辞海中册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中医辞海中册》第30页(584字)
中药名。
出《食疗本草》。别名:圣生梅,白蒂梅,朱红,树梅。为杨梅科植物杨梅Myrica rubra Sieb.et Zucc.的果实。
杨梅,常绿乔木,高可达12米,树冠球形。单叶互生,长椭圆或倒披针形,革质。花期4月,果期初夏。
分布我国东南各省。初夏果实成熟时采集。味甘酸,性温。
《食疗本草》:“温。”入肺、胃经。生津解渴,和胃消食。
治烦渴,吐泻,痢疾,腹痛。《本草拾遗》:“止渴。”内服:生啖,浸酒,腌食咸烧存性研末。外用:捣敷,烧存性研末鼻或调敷。
《开宝本草》:“多食令人发热。”①治痢疾及预防中暑:杨梅浸烧酒服。
或用5钱煎服(江西《中草药学》)。②治胃肠胀满:杨梅腌食盐备用,越久越佳,用时取数颗泡开水服(《泉州本草》)。
③治头痛不止:杨梅为末,以少许鼻取嚏(《本草纲目》)。
④治一切损伤,止血生肌,无瘢痕:杨梅和盐核杵之如泥,成挺子,竹筒中收,遇破即填,小可即敷之(《经验后方》)。
⑤治汤火伤:杨梅烧灰为末,调茶油敷(《泉州本草》)。⑥治鼻息肉或一般肉芽:杨梅(连核)合冷饭粒捣极烂,敷患处(《泉州本草》)。
果实含葡萄糖,果糖,柠檬酸,苹果酸,草酸,乳酸和蜡质等;又含花色素的单葡萄糖甙和少量双葡萄糖甙。叶含挥发油和鞣质;又含蒲公英赛醇,α-香树脂醇,β-香树脂醇蛇麻脂醇,内消旋肌醇和杨梅树皮甙。心材含树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