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中医辞海中册

积聚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中医辞海中册》第1056页(1769字)

病名。

积病与聚病的合称。指以腹内结块,或胀或痛为主要临床特征的病证。出《灵枢·五变》:“人之善病肠中积聚者,皮肤薄而不泽,肉不坚而淖泽。如此,则肠胃恶,恶则邪气留止,积聚乃伤。

”《难经·五十五难》:“病有积有聚,何以别之?”然:“积者,阴气也,聚者,阳气也,故阴沉而伏,阳浮而动。气之所积名曰积,气之所聚名曰聚,故积者五藏所生,聚者六府所成也。积者阴气也,其始发有常处,其痛不离其部,上下有所终始,左右有所穷处;聚者阳气者,其始发无根本,上下无所留止,其痛无常处,谓之聚。”“积为脏病,脏有五,聚为腑病,腑有六,故又有五积六聚之名。积聚与癥瘕痃癖等证相类似。”《圣济总录·积聚门》:“癥瘕癖结者,积聚之异名也,证状不一,原其病本大略相似。”《杂病源流犀烛·积聚癥瘕痃癖痞源流》:“痞癖见于胸膈间,是上焦之病,痃积滞见于腹内,是中焦之病;癥瘕见于脐下,是下焦之病。”《医林改错》:“无论何处,皆有气血,气无形不能结块,结块者必有形之血也。血受寒则凝结成块,血受热则煎熬成块。”积聚主要包括西医的腹部肿瘤,肝脾肿大以及增生型肠结核。胃肠功能紊乱,不完全性肠梗阻等疾病。

情志抑郁、饮食所伤及感受邪毒是引起积聚的主要原因;而正气亏虚则是积聚发病的内在因素。

积证的腹部可扪及大小不同质地较硬的包块,并以胀痛或刺痛为临床特征。积证大多有一个逐渐形成过程。聚证以腹中气聚,攻窜胀痛,时作时止为临床特征。其发作时,可见病变部位有气聚胀满的现象,但一般扪不到包块;缓解时则气聚胀满的现象消失。

积聚应与痞满、石瘕、鼓胀相鉴别:痞满以患者自觉脘腹痞塞不通,满闷不舒为主要症状,但腹部并无气聚胀急之形可见,更不能扪及坚积包块。石瘕虽属积聚、癥瘕范围,都有腹部积块的共同表现,但一般所论积聚多属内科疾病,而石瘕则为妇科疾病,常伴月经过多,痛经等妇科病表现。鼓胀以肚腹胀大,鼓之如鼓为临床特证。其与积聚相同的是腹内都有积块,所异的是鼓胀更有水液停聚,肚腹胀大的特征。

积聚的辨证要点一是辨积与聚的不同。二是辨积块之部位。三是辨初、中、末期虚实不同。

四是辨标本缓急。

积聚的辨证施治分为:积证属脘腹之积者,证见胃脘胀满,疼痛,脘腹部有积块,纳差,乏力,消瘦,或咽下困难,或呕吐反胃,或便血色黑,舌质黯或有瘀点,瘀斑,脉弦。治以活血理气,软坚散结。

可用宣明三棱汤。属右胁腹之积者,证见右侧胁肋部疼痛,右胁腹有积块,由软渐硬,纳差,腹胀,倦怠乏力,日渐消瘦。

或兼见发热、鼻衄、齿衄、黄疸等证。

舌质黯有瘀点,瘀斑、脉弦或沉弦。治以疏肝理气,活血消积。方用膈下逐瘀汤。

属左胁腹之积者,证见左胁肋部胀满疼痛,左胁腹部有积块,或有面色少华,倦怠乏力,低热,衄血等症。脉弦、舌质淡或色暗。

治以活血化瘀、软坚消积。

方用鳖甲煎丸或化症回生丹。属右腹之积者,证见右腹部胀满疼痛,常于活动时加重,并可见到逐渐增大之积块。大便稀溏,次数增加,或便秘与腹泻交替而作。

倦怠乏力,面色少华,日渐消瘦。舌质色淡或黯,脉弦或弦细。治以理气活血,软坚散结。方用荆蓬煎丸。

属左腹之积者,证见左腹部疼痛,有积块,大便次数增多,便中常有粘冻或血液,倦怠乏力,面色萎黄,形体渐羸。舌质紫暗或有瘀点、瘀斑,脉弦。

治以理气活血,软坚散结。方用荆蓬煎丸加白花舌草、肿节风、藤梨根。

聚证,属肝郁气滞者,证见腹中气聚,攻窜胀痛,时聚时散,脘胁之间时或不适,苔薄白脉弦。

治以疏肝解郁,行气消聚。方用木香顺气丸。属食浊阻滞者,证见腹胀或痛,纳呆,便秘或便溏秽臭,甚或时有如条状物聚起在腹部,按之胀痛更甚。

脉弦滑,苔腻。治以理气化浊,导滞通腑,方用六磨汤。

积证之中,以脘腹之积及右上腹之积最为多见。

聚证的预后一般良好,而积证的预后一般较差。

一般的聚证若治疗得当,解除了病因,可望治愈。但亦有部分反复发作,或先因气聚,日久则血瘀成积者。

积证则在腹部扪到积块之前,一般都已经过了一段病程,所以当发展成为积证时,治疗大多比较困难。现在由于治疗的进展,积证的预后已有了一些好转,个别甚至可望获得治愈。

积证后期,因肝胆疏泄失常,胆汁外溢而出现黄疸;水液内聚而成为鼓胀;火热灼伤脉络,或气虚不能摄血,或瘀血内积而致吐血、便血、衄血等,均为病情重笃,预后不良之象。见积证、聚证、癥瘕、痃癖等条。

上一篇:积滞 下一篇:积聚候导引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