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性脑膜炎*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中医辞海中册》第1115页(1344字)
病名。
病毒性脑膜炎是由多种不同病毒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又称无菌性脑膜炎或浆液性脑膜炎。常见病原有各种肠道病毒、腮腺炎病毒、淋巴细胞性脉络丛脑膜炎病毒等。
临床表现类同,主要侵袭脑膜而出现脑膜刺激征,脑脊液中可见以淋巴细胞为主的白细胞增多。病程呈良性,有自限性,预后较好,多无并发症。
可呈大小不同的流行,也可散在发病。一半以上的患者在15岁以下。
病毒一般是在其入侵处的细胞内复制。如经口摄入的肠病毒即在胃肠道生长;由呼吸道传播的病毒在呼吸道生长;经皮下或静脉接种的虫媒病毒则在局部皮下组织、血管内皮或肌细胞中生长。
经过局部复制,病毒一般由血流播散。
部分病毒由血液通过血脑屏障入侵中枢神经系统。
一般认为本病属于中医学温病的范畴。本病系由于素体正气不足,温热疫邪侵袭肺卫,外邪入里,进入气分。
其发展变化不外卫气营血的传变规律。但温热疫邪传变较为迅速,易化火生痰,闭窍动风,故本病可发热嗜睡。
亦有挟湿邪为病,湿困肌表则身重肢倦。
邪气滞阻脾胃则胸脘痞闷,恶心呕吐。
痰闭心包则表情淡漠、朦胧嗜睡。诊断:起病多急骤,初起常表现为周身违和、咽痛、恶心、呕吐、嗜睡、腹痛、发热发冷等,项背疼痛、肌痛、头痛多在额或眶后部,并可伴有畏光。另外,可见皮疹。腮腺炎病毒感染者,可伴有腮腺炎、睾丸炎。
体征:脑膜刺激征与全身症状同时或在其后短时间内出现,头痛、恶心、呕吐。
颈部轻度抵抗,克氏征与布氏征可能阳性,另外可见全身淋巴结肿大压痛。实验室检查:白细胞计数正常,也可有中度减少或增多。如有大量非典型单核细胞出现,且嗜异反应阳性,则提示EB病毒感染;脑脊液压力正常或中度增高。
白细胞增多,淋巴细胞或单核细胞增多,蛋白轻度增高,糖含量一般正常;血清学检查可依据临床某些特异症状做某种病毒的补体结合试验或嗜异体凝集试验,出现阳性结果有参考价值,病毒分离帮助确诊。一般治疗:目前尚无特异性抗病毒疗法,故应作好一般治疗。患者须卧床休息,足够的入水量,予富含维生素的饮食。高热头痛者可予阿斯匹林等解热镇痛药,必要时作物理降温。有呕吐者给予静脉补液,注意水电解质平衡。脱水:有明显颅内压增高者,予甘露醇,轻度增高者,予甘油口服或直肠插管。
激素:用氢化考的松、地塞米松等。抗癫痫:对于少数伴有抽搐者,可给予苯妥英钠和鲁米邪。
抗病毒:可用阿昔洛韦(无环鸟昔)、白细胞介素2和干扰素也可应用。
中医辨证施治按照温病的传变规律分为①邪犯卫气:证见发热恶寒,剧烈头痛,颈项强直,食欲不振,口渴咽痛,恶心呕吐,眩晕怕光,精神萎糜,项背疼痛,腹痛腹泻,舌质红,苔白或薄黄,脉浮数。治以泄热清气,解毒散风。方用银翘散合白虎汤加减;②热陷营血:证见高热不退,剧烈头痛,颈项强直,咽痛口渴,肌肉酸痛,眩晕怕光,食欲减退,腹痛或腹泻,表情淡漠,嗜睡。
可有皮疹,舌质红绛,苔黄腻,脉细数。治宜清营凉血,熄风开窍。
方用清瘟败毒散加味。③热甚动风:证见身热壮甚,头晕眼花,手足躁扰,甚至瘛疭,舌红苔燥,脉象弦数。
治宜清热凉肝,熄风止痉。方用羚羊钩藤汤。④热夹湿邪:证见发热不退,口渴不多饮,身重脘痞,呕恶纳呆,心中烦闷,腹痛腹泻,舌质红,苔黄而腻,脉象滑数。治宜清气泄热,辅以化湿。方用白虎加苍术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