蚯蚓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中医辞海中册》第1299页(1609字)
中药名。
出《神农本草经》、别名:螼蚓、附蚓,土龙,地龙,虫蟮。为巨蚓科动物参环毛蚓pheretima aspergillum(E.Perrier)或止蚓科动物背暗异唇蚓Allolobophora caliginosa trapezoides(Ant.Duges)等的全体。
体圆柱形,长11~38厘米,宽5~12毫米,全体由多数环节组成。
眼及触手等感觉器全部退化。
背部紫灰色、后部稍淡、刚毛圈稍白;14~16节,为生殖环带,其上无背孔和刚毛,此环带以前各节,刚毛较为粗硬。雌性生殖孔1个,位于第14节腹面正中;雄性生殖孔1对,位于第18节腹面两侧。
受精囊球形。药材:参环毛蚓,商品称“广地龙”,干燥全体,呈长条薄片状,全体弯曲不直,中央有口,尾端钝圆,体背棕红或灰红,腹部色较淡,前端有一环带,色浅,习称“白颈”,体壁较厚;背暗异唇蚓,商品称为“土地龙”,干燥全体呈弯曲的圆柱形,口位于较尖的一端,环带多不明显,体表灰棕色。
《神农本草经》:“味咸,寒。”《名医别录》:“大寒,无毒。”入肝、脾、肺经。清热,平肝,止喘,通络。
治高热狂躁,惊风抽搐,风热头痛,目赤,中风半身不遂,喘息,喉痹,关节疼痛,齿衄,小便不通,瘰疬,痄腮,疮疡。《神农本草经》:“主蛇腹,去三虫,杀长虫。”《名医别录》:“疗伤寒伏热狂谬,大腹,黄疸。”《本草纲目》:“主伤寒疟疾大热狂烦,及大人小儿小便不通,急慢惊风,历节风痛,肾脏风注,头风,齿痛,风热赤眼,木舌,喉痹,鼻瘜,聤耳,秃疮,瘰疬,卵肿,脱肛,解蜘蛛毒,疗蚰涎入耳。”内服:煎汤4.5~9克;或入丸、散。外用:捣烂、化水或研末调敷。
《药对》:“畏葱、盐。”①治伤寒六、七日热极,心下烦闷,狂言,欲起走:大蚓一升,以人涨煮,令熟,去滓服之。直生绞汁及水煎之,并善(《补缺肘后方》)。②治小儿急慢惊风:白颈蚯蚓,不拘多少,去泥焙干,为末,加朱砂等分,糊为丸,金箔为衣,如绿豆大。每服1丸,白汤下(《摄生众妙方》)。③治抽筋:地龙1条,胡黄连3克。
水煎,日服3次(《吉林中草药》)。④治高血压:活蚯蚓3~5条,放盆内排出污泥后切碎,鸡蛋2~3个,炒熟吃,隔天吃1次,至血压降至正常为止(《山东中草药手册》)。
⑤治中风半身不遂:地龙9克,全蝎6克,赤芍12克,红花9克,牛膝12克。水煎服。
(同上)⑥治喉痹:地龙1条,细研,用白梅去核,以皮裹之,重着薄绵再裹,含咽津(《太平圣惠方》)。⑦治齿痛:蚯蚓干者,捣末,着痛处(《千金要方》)。
⑧治小便不通:蚯蚓,以冷水滤过,浓服半碗(《斗门方》)。⑨治聤耳,脓血不止:地龙末,吹入耳中(《太平圣惠方》)。
⑩治木舌肿满:蚯蚓1条,以盐化水涂之,良久渐消(《太平圣惠方》)。现代临床用其治疗慢性气管炎及支气管哮喘:地龙注射液,第1次肌注1毫升,如无良反应,第2天可改为2毫升,每日1次,连续注射1~2月。复方地龙注射液,每日肌注2毫升,连续注射1~2周,症状初步控制后,改为隔日注射1次。注射30针为1疗程。
口服地龙粉,每次3~4克,日服3~4次,温开水送服,最大量1次可服9克。治疗流行性腮腺炎:将白颈蚯蚓去其体外脏泥,置玻璃杯内,加等量白糖腌渍。由于白糖的作用,蚯蚓逐渐分泌出白黄色粘液约15~20分钟后,即死之。
搅拌成糊状糖浆,备用。
直接涂于肿胀处,2~3小时换1次。治疗高血压:地龙40克,捣碎投入60%酒精100毫升中,每日振荡2次,浸渍72小时以上,每次10毫升,日服3次。治疗下肢溃疡:蚯蚓糖浆敷于患处,外加油纸包扎。治疗丹毒:用活地龙5份,食糖1份,加适量凉水同伴,使蚯蚓自溶成糊状,涂擦或外敷患处,每日2~3次。
成分:各种蚯蚓含蚯蚓解热碱,蚯蚓素,蚯蚓毒素。
广地龙含6-羟基嘌呤等。蚯蚓又含含氮物质如丙氨酸、胆碱、鸟嘌呤等。药理研究表明:具有降压,使血管收缩,解热,镇惊,抗惊厥等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