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中医辞海中册

密陀僧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中医辞海中册》第1434页(957字)

中药名。

出《本草纲目》。别名:没多僧、炉底、银池、淡银、金炉底。即粗制氧化铅。为不规则的块状,大小不一。

橙红色,镶嵌着具有金属光泽的小块,对光照之闪闪发光。表面粗糙,有时一面呈橙黄色而略平滑。

质硬体重,易砸碎。断面红褐色。

气无。粉末黄色。以色黄有光泽、内外一致、体坚重者为佳。略溶于水,易溶于硝酸。

露置空气中则徐徐吸收二氧化碳气,变成碱式碳酸铅(铅粉)。产广东等地。研为细粉。

《医林纂要》:“甘草水煮用。”味咸辛,性平,有毒。入肝、脾经。消肿杀虫,收敛防腐,坠痰镇惊。治痔疮,肿毒,溃疡,湿疹,狐臭,创伤,久痢,惊痫。

《唐本草》:“主久利、五痔、金创。面上瘢,面膏药用之。”《日华子本草》:“镇心,补五脏,治惊痫、嗽、呕及吐痰等。”外用:研末撒或调涂。

内服:研末,0.3~0.9克;或入丸、散。体虚者忌服。《本草经疏》:“大都可外敷,不可内服。”①治多骨疮,不时出细骨:以密陀僧末,桐油调匀,摊贴之(《寿域神方》)。

②治血风臁疮:密陀僧、香油。入粗碗内磨化,油纸摊膏,反覆贴之(《孙元仁集效方》)。③治湿疹:密陀僧10克,黄柏5克,冰片0.5克,共研细末,以香油调稠。用竹板将药涂抹于病损处,每日午前换药1次[《中华皮肤科杂志》(1)∶44,1966]。

④治阴汗湿痒:密陀僧末敷之。

一方加床子末(《本草纲目》)。⑤治腋下狐臭:浆水洗净,油调密陀僧涂之,以3克,用热蒸饼1个,切开掺末夹之(《频湖集简方》)。密陀僧(研细末)1份,生大蒜头(去皮)3份。

共捣如泥,每取5克左右药泥,平摊于清洁纱布敷料上,贴于腋下,用胶布固定,每日换药1次,7天为1疗程,一般在2~4周获效[《浙江中医杂志》9(4)∶154,1966]。⑥治赤白痢,所下不多,遍数不减:密陀僧90克,烧令黄色,细研如粉。每服3克,以醋茶调下,日3服(《圣惠方》)。主要含氧化铅,尚含砂石、金属铅及二氧化铅等少量夹杂物。

密陀僧膏2%浓度时在试管中对共心性毛癣菌、堇色毛癣菌、红色毛癣菌及铁锈色小芽孢菌呈抑制作用;在4%浓度时,对絮状表皮癣菌、石膏样毛癣菌、足跖毛癣菌、趾间毛癣菌、许兰氏黄癣菌及其蒙古变种均呈抑制作用。水浸剂(1∶3)在试管内对多种皮肤真菌也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作为外用药可减轻炎症。

上一篇:密马 下一篇:中医辞海中册目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