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中医辞海上册

干地黄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中医辞海上册》第154页(1177字)

中药名。

出《神农本草经》。别名:地髓原生地,干生地。为玄参科植物地黄Rehmannia glutinosa(Gaertn.)Libosch.又名:苄,芑,奶子,婆婆奶,奶子,酒壶花的根茎。多年生草本,主要为栽培,亦野生于山坡及路边荒地等处。

河南、浙江、江苏、安徽、山东、河北、四川、陕西等地均有分布。河南栽培者,称怀庆地黄。

10~11月间 干地黄药材采挖根茎,除去茎叶、须根,洗净泥土,即为鲜地黄。干地黄直接置焙床上缓缓烘焙,须经常翻动,至内部逐渐干燥而颜色变黑,全身柔软,外皮变硬时即可取出。

亦可用晒干法。

呈不规则的圆形或长圆形块状,长6~12厘米,直径3~6厘米。

表面灰棕色或灰黑色,全体皱缩不平,具不规则的横曲纹。细小的多为长条状,稍扁而扭曲。

质柔软,干后则坚实,体重。不易折断,断面平坦,紫黑色或乌黑色而光亮,显油润,具粘性。气微香,味微甜。以肥大、体重、断面乌黑油润者为佳。主产河南、浙江。以河南所产者最为着名。

其炮制:干地黄,用水稍泡,洗净泥砂杂质,捞出焖润,切片晒干或烘干;生地黄炭,取洗净的干地黄,置煅锅内装八成满,上面覆盖一锅,两锅接缝处用黄泥封固,上压重物,用文武火煅至贴在盖锅底上的白纸显焦黄色为度,挡住火门,待凉后,取出,或将干地黄置锅内直接炒炭亦可。味甘苦,性凉。

入心肝肾经。滋阴,养血。治阴虚发热,消渴,吐血,衄血,血崩,月经不调,胎动不安,阴伤便秘。内服:煎汤,9~15克,大剂30~60克,熬膏或入丸、散。

外用:捣敷。脾虚泄泻、胃虚食少、胸膈多痰者慎服。

治鼻衄及膈上盛热:干地黄、脑薄荷(即水苏)等分。为末,冷水调下(《孙兆方》)。临床报道①治疗风湿性、类风湿性关节炎:取干地黄90克切碎,加水600~800毫升,滤出药液约300毫升,为1日量,1次或2次服完。疗效显着。

②治疗湿疹、荨麻疹、神经性皮炎等皮肤病:生地黄90克切碎,加水1000毫升煎煮1小时,过滤约得300毫升,1次或2次服完。③治疗传染性肝炎,配全甘草制成注射液,每支含原药生地12克、生甘草6克的有效成分。

每日肌注1次,每次2支,10天为一疗程。地黄根茎主要含β-谷甾醇与甘露醇,及少量豆甾醇、微量的菜油甾醇,还含地黄素、生物碱、脂肪酸、葡萄糖与0.0053%的维生素A类物质。根又含水苏糖、4.2%精氨酸等。药理:①降低血糖。

②地黄煎剂对小实验性四氯化碳中毒性肝炎有保护肝脏、防止肝糖元减少的作用。酒精提取物所得无色针状结晶对家有促进血液凝固作用。

③地黄在试管内初步试验结果,认为对某些致病性真菌有一定抑制作用。

此外,六味地黄复方煎剂,给肾性高血压大鼠每天口服1.5克/公斤,每周服6天,可明显降低血压,改善肾功能,减少病死率。

干地黄药材

上一篇:干贝珍珠笋 下一篇:干地黄丸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