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中医辞海上册

大血藤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中医辞海上册》第191页(1622字)

中药名。

见《简易草药》。别名:血藤,红皮藤,千年健,大活血,血通,穿尖,山红藤。为木通科植物大血藤Sargentodoxa cuneata(Oliv.)Rehd.et Wils.的茎。落叶攀援灌木,高达10米。

茎褐色,圆形,有条纹,光滑无毛。三出复叶,互生;叶柄长,上面有槽;中间小叶菱状卵形,长7~12厘米,宽3~7厘米,先端尖,基部楔形,全缘,有柄;两侧小叶较中间者大,斜卵形,先端尖,基部两边不对称,内侧楔形,外侧截形或圆形,几无柄。

花单性,雌雄异株,总状花序腋生,下垂,具苞片,花多数,芳香;雄花黄色,花萼6片,长圆形,花瓣小,6片,菱状圆形,雄蕊6枚,花丝极短;雌花与雄花同,而有不发育雄蕊6枚,子房上位,1室,有1胚珠。浆果卵圆形。

种子卵形,黑色,有光泽。花期3~5月。果期8~10月。生于林下、溪边。

分布河南、安徽、江苏、浙江、江西、福建、广东、广西、湖南、湖北、四川、贵州、陕西等地。8~9月采收,晒干,除去叶片,切段或切片。

干燥茎呈圆柱形,略弯曲,通常截成长约30厘米的段状,直径1~3厘米。

外表棕色或灰棕色,粗糙,具有浅的纵槽纹及明显的横裂纹,有时可见膨大的节部及略凹陷的枝痕或叶柄痕,栓皮常呈鳞片状开裂,脱落处露出淡红棕色的内皮部。

质坚韧,有弹性,折断面裂片状,平整的横切面,木质部黄白色,导管呈细孔状;髓射线棕红色,放射状排列。气异香,味淡微涩。

以条匀、径粗者佳。产湖北、四川、江西、河南、江苏、浙江、安徽等地。本品在华北、东北、中南地区作血藤使用。

用水浸泡,洗净泥屑,润透,切片,晒干。味苦,性平。入肝、大肠二经。

败毒消痈,活血通络,祛风杀虫。治急、慢性阑尾炎,风湿痹痛,赤痢,血淋,月经不调,疳积,虫痛,跌打损伤。

内服:煎汤,9~15克;研末或浸酒。外用:捣敷。

孕妇不宜多服。①治肠痈,生于小肚角,微肿而小腹隐痛不止者是,若毒气不散,渐大,内攻而溃,则成大患:红藤30克,以好酒2碗,煎1碗,午前1服,醉,卧之。

午后用紫花地丁30克许,亦如前煎服,服后痛必渐止为效。然后以当归15克,蝉蜕、僵蚕各6克,天龙、大黄各3克,石蚆15克(此草药),老蜘蛛2个(捉放新瓦上,以酒盅盖定,外用火煅干存性),共为末,每空心用酒调送3克许,日逐渐服自消(《景岳全书》)。②治急、慢性阑尾炎,阑尾脓肿:红藤60克,紫花地丁30克。水煎服(《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③治风湿筋骨疼痛,经闭腰痛:大血藤18~30克。水煎服(《湖南农村常用中草药手册》)。

④治风湿腰腿痛:红藤、膝各9克,青皮、长春七、朱砂各6克,水煎服(《陕西中草药》)。⑤治肠胃炎腹痛:大血藤9~15克,水煎服(《浙江民间常用草药》)。⑥治小儿疳积,蛔虫或蛲虫症:红藤15克,或配红石耳15克,共研细末,拌白糖食(《陕西中草药》)。

⑦治血崩:红藤、仙鹤草、茅根各15克。

水煎服(《湖南药物志》)。现代临床应用治疗①急性阑尾炎:以红藤为主,配合其它清热解毒及活血化瘀药物组成复方治疗。

上海地区用复方红藤片(每12片含红藤60克,蒲公英30克,生大黄18克,川朴3厘)内服,每日3次,每次4片(大便次数增多者剂量可减半)。②治疗胆道蛔虫病:红藤30克,加黄酒120克,煎至60毫升为1剂。成人日服2次,每次1剂。③治疗瘤型麻风结节反应:红藤1斤,研粉,制成丸剂,日服2次,每次9克;或用红藤根1斤切片,白酒10斤浸泡10~20天,每次服10~20毫升,每日3次。④治疗风湿性关节炎:用大血藤、透骨香、香樟根各30克,水煎,2次分服,每日1剂。⑤治疗灼伤;以大血藤、金樱子根各300克,水煎成500毫升,对已发生感染的创面可行湿敷,能促使创面清洁,加速愈合。

茎含鞣质约7%。用平碟法试验,25%煎剂对金黄色葡萄球菌、乙型链球菌有极敏感抑菌作用,对大肠杆菌、绿脓杆菌、甲型链球菌、卡他球菌、白色葡萄球菌均有高敏感抑菌作用。

上一篇:大发汗 下一篇:中医辞海上册目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