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建中汤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中医辞海上册》第210页(1054字)
方名。
①《金匮要略》卷上方。又名三物大建中汤(《张氏医通》卷16方)。蜀椒(炒去汗)2合,干姜4两,人参2两。
水煎去渣,入饴糖1升,微火再煎,分2次服,如一炊顷饮粥2升,后更服,当一日食糜,温覆之。
功能温中补虚,降逆止痛。治脾胃虚寒,心胸中大寒痛,呕不能食,腹中寒,上冲皮起出见有头足,上下痛而不可触近者。
本方用味辛性大热、温脾胃、助命火、散寒除湿、消积杀虫之蜀椒为君药;干姜辛热,温中助阳,散寒降逆,助蜀椒建中阳,散逆气,止痛平呕,为臣药;人参补益脾胃,扶助正气,重用饴糖甘温建中缓急,并能缓和椒、姜燥烈之性,并为佐使。诸药合用,共奏温中补虚,降逆止痛之功。
现代实验研究,本方主要有促进消化液分泌,改善胃肠功能,驱蛔及增强机体耐受力等作用。临床应用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胃炎,肠炎,蛔虫病腹痛等。②《备急千金要方》卷19方。又名大建中黄芪汤(《圣济总录》卷91方)。
甘草2两,人参3两,半夏1升,生姜1斤,蜀椒2合,饴糖1升。水煎去渣,纳饴糖。
治虚劳寒饮积癖在胁下,决决有声,饮已如从一边下,有头上冲皮起引两乳内痛,善梦失精,气短,目,惚惚多忘。
若里急拘引,加芍药、桂心各3两;手足厥,腰背冷,加附子1枚;劳者,加黄芪1两。
③《秘传证治要诀类方》卷1方。为《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5“十四味建中汤”之异名。
见该条。④《重订严氏济生方》方。黄芪、附子(炮,去皮脐)、鹿茸(酒蒸)、地骨皮、石斛(去根)、人参、川芎、当归(酒浸)、白芍药、小草各1两,炙甘草0.5两。为粗末,每服4钱,加生姜5片,水煎,不拘时服。
治诸虚不足,小腹急痛,胁肋瞋胀,骨肉酸痛,短气喘促,咳嗽痰多,潮热多汗,心下惊悸,腰背强痛,多卧少气。若咳嗽者,加款冬花;咳血者,加阿胶;便精遗泄者,加龙骨;怔忡者,加茯神。
⑤《全生指迷方》卷2方。芍药6两,黄芪、远志(去心)、当归、泽泻各3两,龙骨、人参、炙甘草各2两。为末,每服5钱,加大枣2枚,生姜5片。水煎,食后服。
治虚劳,热从腹中或背起,渐渐潮热,日剧夜退,或寐而汗出,小便或赤或白而混浊,甚则频频尿精,夜梦遗精,日渐羸瘦。《备急千金要方》有此方,并有饴糖。《千金翼方》所载无当归。⑥《丹溪心法》卷2方。
黄芪、当归、桂心、芍药各2钱,人参、甘草各1钱,半夏、附子(炮,去脐)各2.5钱。
为粗末,每服5钱,加生姜3片,大枣2枚,水煎,食前服。治无根之火聚于胸中,独熏于肺,传于皮肤而发阴斑,斑点如蚊、蚋、虱、蚤咬状,见于胸背、手足,稀少微红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