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炭母草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中医辞海上册》第740页(982字)
中药名。
出《本草图经》。别名:火炭毛、运药、乌白饭草。为蓼科植物火炭母草Polygonum chinense L.的全草。多年生直立或半攀援状草本,长约1.5米。
茎略具棱沟,光滑或被疏毛或腺毛,斜卧地面或依附而生,下部质坚实,多分枝,匍地者节处生根,嫩枝紫红色。叶互生,具柄,有翅;叶片卵状长椭圆形或卵状三角形,长7~12厘米,全缘或具细圆齿,基部切形、浑圆或近心形,有时具2耳状裂片;枝上部叶心脏形,有短叶柄或无柄而抱茎;上面鲜绿色或有V形黑纹,下面主脉有毛;托鞘膜质,斜截形。头状花序,再组成圆锥或伞房花序,花序轴常被腺毛,无总苞;小苞片光滑,通常急尖;小花白色、淡红色或紫色;花被5裂片;雄蕊8;子房上位,花柱3裂。瘦果卵形,黑色,具三棱,包于宿存的花被内。
花期9月(四川)。
分布于台湾、福建、江西、广东、广西、云南、四川和贵州等地。本植物的根(火炭母草根)亦供药用,见专条。夏、秋采收,晒干。
干燥的茎甚长,棕色至棕紫色,有纵皱纹,节间颇长,节部臌大;质脆易折断,髓部疏松。叶片皱缩,枯黄色或黄绿色,主脉两侧有紫黑色斑块,隐约可见;托叶鞘状,浅黄棕色,常破碎而不完整。气微,味淡微苦。
产广东、广西、四川、贵州、福建等地。味酸甘、性凉、无毒。清热利湿,凉血解毒。治泄泻,痢疾,黄疸,风热咽疼,虚弱头昏,小儿疰夏,惊搐,妇女白带,痈肿湿疮,跌打损伤。内服:煎汤,15~30克(鲜品30~60克);或捣汁。
外用:捣敷或煎水洗。
①治赤白痢:火炭母草和海金沙捣烂取汁,冲沸水,加糖少许服之(《岭南采药录》)。
②治湿热黄疸:火炭母草30克,鸡骨草30克,水煎服(《广西中草药》)。③治皮肤风热,流注,骨节痈肿疼痛:火炭母叶,煎水洗(《岭南采药录》)。
含黄酮甙。同属植物赤地利(P.chinense var.thunbergianum)的根茎含赤地利甙。临床报道:①治疗白喉:将火炭母鲜叶捣烂,取汁30毫升,加蜂蜜适量,每天分6次服,病重者少量多次灌服。
临床观察63例,全部治愈。疗程一般2~4天。②治疗急性肠炎:取火炭母草30克,古羊藤(Sterptocaulon griffithii Hook.f.)15克,水煎每日1剂,分2次服。
火炭母草 1.花枝;2.植株下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