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思邈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中医辞海上册》第1385页(1175字)
【生卒】:581~682
【介绍】:
唐代着名医学家。
世称孙真人或孙处士。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人。
幼颖悟,勤读书。及长,究心于老、庄及百家之学,兼好佛教释典,尤长于医道。
一生淡于仕途;尝隐居于太白山。唐太宗视之为“得道者”,贞观初年,召至京师,欲授以官爵,不受。
显庆四年(659),高宗复召见,拜谏议大夫,仍固辞。上元元年(674)称疾还山,高宗赐以良马,又赐原鄱阳公主府第使居之。永淳元年(682)卒,寿101岁。
后世尝建“药王庙”于华原五台山以祠之,香火历千余年而不衰。
思邈因幼遭风疾,刻意学医。年稍长即博览医籍,于切脉、诊候、采药、合和、服饵、将息及养生之术无不精研,凡一事长于己者,不远千里求教。
弱冠时即已明悟医理,所患风疾自疗而愈。思邈久居乡里,采种草药以疗病活人,凡有疾厄求治者,不论贫富,一心救治,用药如神,所活甚众。思邈不惟医术高妙,其医德高尚,尤堪为万世师表。鉴于古代诸家医方浩繁散乱,难以寻检,乃博采群经,勤求古训,删裁繁复,并附己验之方,约于公元652年撰成《备急千金要方》(又称《千金方》)30卷,30年后又撰成《千金翼方》30卷,使我国医学的发展达到了一个新的阶段,近代医史学者称孙氏着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临床医学百科全书。
孙氏80年埋头医药学研究,躬身医疗实践,对我国医学发展有承先启后的重大贡献。发展了张仲景的伤寒论学说,改仲景比较抽象的六经辨证为按方剂主治及临床表现特点相结合的分类诊断方法,使理论更紧密联系临床实际;其着作集唐以前医方之大成,并对所收6500多个医方作了系统的归纳整理;对疾病的认识达到了新的水平,孙氏强调糖尿病要注意预防化脓性感染,霍乱皆由饮食所致,而与鬼神无关,对骨关节结核、麻风、夜盲症、甲状腺肿及结核病等的认识均较前有进一步的深入;丰富了医疗技术,如下颌关节脱臼手法整复术、葱叶导尿术、食道异物剔除术、自家血脓接种以防治疖病等免疫法之应用等;重视小儿、妇产科疾病,为小儿、妇产科成为专科奠定了基础;发展了养生长寿学说,使养生学与老年病的防治相结合;所记录的“硫黄伏火法”,是我国最早之“火药”配方;总结了前代本草成就,强调药物产地、栽培、采集、炮制、保管、贮藏方法。
孙氏在医学发展上的卓越贡献,不仅对我国医学有深远影响,对日本等许多亚洲国家医学的发展,亦产生了很大影响,日本于本世纪70年代建立了《千金要方》研究所,重印其珍藏近千年的抄本,作为“人类之至宝”,赠送发行世界各国使之成为人类共同财富。我国历代以来对孙氏医学成就的研究日益重视。
孙氏还着有《太常分药格》、《五脏旁通明鉴图》、《芝草图》、《养生要录》、《福禄论》、《摄生真论》、《枕中素书》、《会三教论》、《千金髓方》等书,今佚。传世之《银海精微》2卷、《海上方》1卷,为托名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