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角凤尾草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现代本草纲目下卷》第2207页(1718字)
【名称出处】:《植物名实图考》
【概况】:
异名 瓜子莲(《浙江天目山药用植物志》),洞里仙、石蜈蚣(《浙江药用植物志》),篦子草、蜈蚣草(《湖南药物志》),猪鬃七(陕西、四川)。
基源 为铁角蕨科铁角蕨属植物铁角蕨的全草。
原植物 铁角蕨Asplenium trichomanes L.
历史 铁角凤尾草始载于(《植物名实图考》),谓:“生建昌山石上,高四五寸,丛生,紫茎,对叶排生,叶如指肚大而末作细齿,背有细子如粟。”按上记述及附图实为本种。
形态 陆生小型蕨类,植株高10~30cm。根状茎直立,密生全缘狭披针形鳞片。叶簇生;叶柄长2~6cm,叶柄及叶轴栗褐色,有光泽,沿上面纵沟两侧有全缘的膜质狭翅;叶片厚纸质,轮廓长条形,一回羽状,长10~25cm,宽8~12mm,羽片15~35对,互生,椭圆形或斜卵形,中部的较大,长4~9mm,宽2~5mm,两侧边缘有小钝齿;侧脉二叉或单一。
孢子囊群长圆形,着生于小脉上侧;囊群盖全缘,膜质,灰白色。(图见《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第1册.192页.图384)
生境与分布 生于林缘较干旱石堆或岩石缝中。
分布于长江以南各地,向北至山西、陕西、甘肃、新疆、河南。。【化学】:
含有22(29)-何帕烯类(Hopenes)、烃类、蜡、脂肪酸、甾醇、醇类、链烷等[1]。
还从中分离出黄酮醇甙、无色花色甙类[2]。黄酮醇甙有:山柰酚甙(Kaempferitrin)、山柰酚3-O-α-L-鼠李糖-7-O-α-L-阿拉伯吡喃糖甙(Kaempferol 3-O-α-L-rhamnoside 7-O-α-L-arabinopyranoside)和山柰酚3-O-α-L-阿拉伯吡喃糖7-O-α-L-鼠李糖甙(Kaempferol 3-O-α-L-arabinopyranoside-7-O-α-L-rhamnopyranoside)[3]、芦丁(Rutin)[4]等。
双向纸层析和薄层层析还显示含有儿茶酚(Catechol)、焦棓酚(Pyrogallol)和没食子酸(Gallic acid)等酚类化合物[5]。
参考文献 [1] Phytochemistry 1972;11(8):2519 [2] Phyto chemistry 1972;11(12):3435 [3] Experientia 1979;35(9):1134 [4] Curr Sci 1982;51(21):1036 [5] Sci Cult 1979;45(11):452。【药性】:
性味 《陕西中草药》:“淡,平。”
功效 清热,渗湿,止血,散瘀。
主治 痢疾,淋病,白带,月经不调,疮疖疔毒,跌打腰痛。
①《植物名实图考》:“治红白痢,连根叶酒煎服。” ②《峨眉药用植物》:“治跌打损伤及腰痛,浸酒服。” ③《广西药用植物名录》:“外用止血,治火伤。” ④《浙江天目山药用植物志》:“治疔疮热疖,捣烂敷。” ⑤《陕西中草药》:“利水,通淋,补肾,调经。治小便淋涩,月经不调,白带,遗精,阴虚盗汗。
”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9~12g;或浸酒。外用:捣敷。
。【临床应用】:单方应用 ①《植物名实图考》:“治跌打损伤,腰痛:铁角凤尾草9~12g,酒煮服。” ②《浙江天目山药用植物志》:“治疔疮热疖:铁角凤尾草,捣烂敷。” ③《全国中草药汇编》:“治小儿高热,白带,月经不调:铁角蕨9~30g,水煎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