脐带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现代本草纲目下卷》第2252页(1214字)
【名称出处】:《本草拾遗》
【概况】:
异名 坎炁(《本草从新》)。
基源 为人科人的初生婴儿的脐带。
【生药】:
采集 婴儿出生时剪取脐带,漂洗干净。
鉴别 呈细长条状,长10~15cm。淡黄或棕黑色,内有2个动脉管和一个静脉管,质坚韧,不易折断,气微腥。
加工炮制 将脐带置于金银花、甘草的水煎液中,加黄酒共煮沸后,取出,烘干。
(每20条脐带用金银花、甘草各1钱,清水500ml黄酒50ml)。
贮藏 置于干燥处,防蛀。
。【化学】:含透明质酸。
参考文献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1982;(3):56
【药性】:
性味 甘、咸,温。
①《本草汇言》:“甘、咸,温。” ②《医林纂要》:“甘、苦、咸,温。”
归经 《本草再新》:“入心、肝、肺三经。”
功效 纳肾气,补气血。
主治 虚劳羸弱,气血不足,肾虚喘咳。 ①《本草拾遗》:“主疟,烧为灰,饮下之。” ②《纲目》:“解胎毒,敷脐疮。” ③《本草汇言》:“补肾命,解胎毒,化痘毒。” ④《本草通玄》:“充养血气。” ⑤《饮片新参》:“治虚劳,纳肾气,定喘咳,敛汗。”
用法用量 内服:研末,0.6~1.8g;入丸剂或煎汤。
。【临床应用】:
方选和验方 ①坎气丹(《医级》)治阴阳两虚,精神气血皆伤,虚危之候:坎气(炙末)30g,人参30g,熟地60g,枸杞60g,人乳粉60g。
上为末,酒酿白蜜炼作丸,桐子大。每服6g,米饮下。 ②《本草汇言》:“治三阴久疟:脐带9枚(烧存性),于白术60g,人参15g。焙干俱为末,入童便煮附子30g,捣膏和丸梧子大。每早服9g。”
单方应用 《全国中草药汇编》:“治虚劳,胎毒,脐疮等症:脐带0.6~1.8g(或1~3具)煎服。凡风寒痰喘或胃弱者忌服。”。【医药家论述】:
①缪希雍《本草经疏》:“脐带,《本经》以之治疟者,应是久疟虚寒之甚,借其气以补不足也。” ②程鸾池《医林纂要》:“脐带补益血气,得人气之余故也。小儿蠃弱及痘疱不起,用此煎汤服之,亦颇见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