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刺皮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现代本草纲目下卷》第2416页(1305字)
【名称出处】:《青海常用中草药手册》
【概况】:
异名 黄三刺皮(通称),三颗针(青海)。
基源 为小檗科小檗属植物直序小檗的茎皮。
原植物 直序小檗Berberis dasystachya Maxim.
形态 落叶灌木,高约2m。老枝灰黄色,有稀疏细小疣状突起,刺常单生,或无刺。叶厚,近圆形、矩圆形或宽椭圆形,长3~6cm,宽2.5~4cm,先端圆钝,基部圆形,边缘有刺状细锯齿,上面暗黄绿色,下面亮黄绿色,无白粉。
总状花序有花15~30朵;花黄色,花瓣倒卵形。果序直立;浆果椭圆形,红色,无白粉。
(图见《中药大辞典》.2054页)
生境与分布 生山地灌丛中。分布于陕西、甘肃、青海、河北、河南、湖北。
。【生药】:采集 4~5月开始出芽长叶时,砍取较粗茎,刮去粗皮,去掉木心,取黄色皮部,晒干。
【化学】:
皮含小檗碱[1,2]。
附 根含小檗碱、小檗胺、掌叶防己碱、药根碱[1,2]。
参考文献 [1] 植物分类学报 1974;12:383 [2] 植物学报 1978;20:256
【药性】:
性味 苦,寒。
功效 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抗菌消炎。
主治 急性肠炎,痢疾,黄疸,白带,关节肿痛。
①《中药大辞典》:“治热痢便血,湿热黄疸,下肢肿痛,潮热盗汗,风火目痛,口糜,舌疮,乳腺炎,痈疮初起。” ②《全国中草药汇编》:“细菌性痢疾,胃肠炎,副伤寒,消化不良,黄疸,肝硬化腹水,泌尿系感染,急性肾炎,扁桃体炎,口腔炎,支气管肺炎;外用治中耳炎,目赤肿痛,外伤感染。”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9~15g。外用:适量,研粉调敷。
。【临床应用】:方选和验方 ①《青海常用中草药手册》:“治热痢便血:黄刺皮4.5g,赤芍10g。水煎服。” ②《青海常用中草药手册》:“治湿热黄疸:黄刺皮10g,焦山栀10g,大黄6g。水煎服。” ③《青海常用中草药手册》:“治下肢肿痛:黄刺皮4.5g,苍术6g。水煎服。” ④《青海常用中草药手册》:“治潮热盗汗:黄刺皮4.5g,知母10g,熟地12g,龟板12g。水煎服。”
单方应用 ①《青海常用中草药手册》:“治风火目痛,口糜,舌疮:黄刺皮煎汁外洗或含漱。” ②《青海常用中草药手册》:“治乳腺炎及各种痈疮初起:黄刺皮研末,加鸡蛋清调敷患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