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练芽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现代本草纲目下卷》第2419页(1902字)

【名称出处】:《纲目拾遗》

【概况】:

异名 黄楝头、回味(《物理小识》),黄槤头、蓝香(《食物考》),黄连芽(《纲目拾遗》),黄鹂芽(《植物名实图考》)。

基源 为漆树科黄连木属植物黄连木的叶芽。黄连木属植物约10种;中国有3种,均供药用。

原植物 黄连木Pistacia chinensis Bunge,又名黄儿茶、黄连茶(《中国树木分类学》)。

形态 落叶乔木,高达20m有余;树干扭曲,树皮暗褐色,呈鳞片状剥落,幼枝灰棕色,具细小皮孔,疏被微柔毛或近无毛。单数羽状复叶互生,有小叶5~6对,叶轴具条纹,被微柔毛,叶柄上面平,被微柔毛;小叶对生或近对生,纸质,披针形或卵状披针或线状披针形,长5~10cm,宽1.5~2.5cm,先端渐尖或长渐尖,基部偏斜,全缘,两面沿中脉和侧脉被卷曲微柔毛;或近无毛,侧脉和细脉两面实起;小叶柄长1~2mm。花单性异株,先花后叶,圆锥花序腋生,雄花序排列紧密,长6~7cm,雌花序排列疏松,长15~20cm,均被微柔毛;花小,花梗长约1mm,被微柔毛;苞片披针形或狭披针形,内凹,长约1.5~2mm,外面被微柔毛,边缘具睫毛;雄花:花被片2~4,披针形或线状披针形,大小不等,长1~1.5mm,边缘具睫毛;雄蕊3~5,花丝极短,长不到0.5mm,花药长圆形,大,长约2mm;雌蕊缺;雌花:花被片7~9,大小不等,长0.7~1.5mm,宽0.5~0.7mm,外面2~4片远较狭,披针形或线状披针形,外面被柔毛,边缘具睫毛,里面5片卵形或长圆形,外面无毛,边缘具睫毛;不育雄蕊缺;子房球形,无毛,径约0.5mm,花柱极短,柱头3,厚,肉质,红色,核果倒卵状球形,略压扁,径约5mm,成熟时紫红色,干后具纵向细条纹,先端细尖。花果4月,果期11月。(图见《中国植物志》.第45卷.1分册.图版28∶图1-2)

生境与分布 生于海拔140~3550m的石山林中。

分布于中国长江以南各省区及华北、西北。。

【化学】:

附 叶含没食子酸(Gallic acid)、槲皮素(Quercetin)、间双没食子酸(m-Digallic acid)、槲皮甙(Quercitrin)、6-O-没食子酰果甙(6-O-Galloylarbutin)、槲皮素-3-O-(6-没食子酰)-β-D-葡萄糖甙(Quercetin-3-O-(6-galloyl)-β-D-glucoside)[1]

心材含非瑟酮(漆黄素、Fisetin)、黄颜木素(Fustin)、槲皮素、毒叶素(黄杉素、Taxifolin)、没食子酸、β-谷甾醇(β-Sitosterol)[2]

参考文献 [1] 中国中药杂志 1992;17(7):422 [2] CA1967;67:51047m

【药性】:

性味 苦、涩,寒。

①《救荒本草》:“味苦。” ②《食物考》:“苦、微甘。” ③《全国中草药汇编》:“苦,寒。”

功效 清热解毒,止咳。

主治 暑热口渴,痧症,痢疾,咽喉肿痛,口舌糜烂,皮肤瘙痒,风湿疮,漆疮。 ①《物理小识》:“治痢,霍乱。” ②《食物考》:“盐食酸甜解喉痛哽,味如橄榄,消热酒醒,舌烂口糜,嚼汁解怲。”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泡水或腌食。

外用:捣汁涂或煎水洗。。【临床应用】:

方选和验方 江西《草药手册》:“治风湿疮、漆疮初起:黄连木(即黄练芽)叶或树皮250g,板栗根皮120~150g。捣细,用初沸米汤冲泡,加盖闷1~2小时,擦洗患处。”

【医药家论述】:

①赵学敏《本草纲目拾遗》:“黄练芽,春初采嫩芽小儿生食之,取其清香可口,味带苦涩如黄连,故名。” ②吴其浚《植物名实图考》:“黄连木,江西、湖广多有之。春时新芽微红黄色,人竞采取腌食,曝以为饮,味苦回甘如橄榄,暑日可清热生津。杭人以甘草、青梅同啖之,则五味备矣。

上一篇:黄屈花 下一篇:现代本草纲目下卷目录
分享到: